裁判字號:109年度金訴字第32號
案由摘要:銀行法等
裁判日期:民國 111 年 05 月 26 日
資料來源:司法院
相關法條:中華民國刑法 第 339 條(105.11.30)
中華民國刑法 第 38-1、38-2、55、59、74 條(111.02.18)
銀行法 第 29、29-1、125、125-4 條(104.06.24)
銀行法 第 136-1 條(107.01.31)
要 旨:銀行法第 29 條之 1 規定,僅須符合多數人之要件且約定或給付與本金
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即屬之,並於個案中依社會上之
一般價值判斷是否已達維護國家正常之金融、經濟秩序之保護必要性。若
非銀行之行為人從事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係對多數或不特定對象以一般
性勸誘或公開廣告方式而為系統性、反覆性之招攬,如藉由大眾傳播媒體
大肆宣傳、舉辦不特定人皆能參加之說明會、分享會、以民間互助會名義
吸收游資,或藉由介紹佣金使會員廣泛對外吸收他人加入投資等。因被招
攬而交付款項之人,通常難以獲悉行為人真正之資力狀況、收受款項用途
及未來清償能力,應認該被招攬而交付款項之人即具有保護必要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9年度金訴字第3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素梅
指定辯護人 王雅芳律師(義務辯護人)
被 告 許竑德
選任辯護人 趙子澄 律師
蔡育霖 律師
上列被告因銀行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7年度偵字第2
5890號、108年度偵字第8316號、108年度偵字第14000號、108年
度偵字第14001號、108年度調偵字第1335號)及移送併辦(110
年度偵字第35870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陳素梅共同犯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項前段之非法經營收受
存款業務罪,處有期徒刑陸年。未扣案犯罪所得新臺幣貳仟玖佰
參拾參萬玖仟參佰貳拾元,除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
人外,沒收之,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
其價額。
許竑德共同犯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項前段之非法經營收受
存款業務罪,處有期徒刑貳年。緩刑伍年,並應於判決確定之日
起貳年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壹佰萬元。扣案犯罪所得新臺幣玖
拾萬元,除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外,沒收之。
事 實
一、陳素梅明知非依銀法組織設立登記之銀,不得經營收受存款
業務,且不得以收受借款、投資或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
,向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
相當之利息或其他報酬,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違反
銀行法及詐欺之犯意,於民國107年1月間,以社群軟體FACEB
OOK及通訊軟體LINE向不特定人散佈投資訊息,並向白宗宜
、許筱芸、許書涵及許竑德佯稱可投資「小余」(實無其人
)所經營之賭場、當舖,而有每投資新臺幣(下同)1萬元
,2天為1期,每期領回2,000元,8期共計領回16,000元(年
化報酬率為6000/10000*365/16=1368%)之投資方案,致白
宗宜、許筱芸、許書涵及許竑德聽信陳素梅說詞而陷於錯誤
,自106年12月15日起迄107年4月9日止,陸續於如附表一「
日期」欄所示之時間,交予如附表一「金額」欄所示之款項
共計4,890,500元予陳素梅得手。
二、許竑德因聽信陳素梅上開說詞,遂與陳素梅約定,由許竑德
尋覓投資人,並由許竑德領取原訂投資人所可領取之第8次2
,000元,亦即許竑德招攬投資人投入10,000元後即可獲得第
8期之2,000元。謀議既定,陳素梅及許竑德共同基於違反銀
行法之犯意聯絡,陳素梅另承前同一違反銀行法及詐欺之犯
意,於107年1月起,由不知陳素梅有詐欺犯意之許竑德使用
通訊軟體LINE建立「天天領,天天開心」、「梅姐領錢組員
」、「一起賺錢做公益」、「有錢一起賺(領到記得做公益
)」等群組,再邀請不特定人進入該群組,並在群組內宣稱
可投資賭場、當鋪而有:「1萬元,2天為1期,每期領回2,0
00元,7期領回共計14,000元之投資方案(年化報酬率為400
0/10000*365/14=1042%)」或「每投資10萬元,5天為1期,
可以領回12萬元」(年化報酬率為20000/100000*365/5=1460
%)之投資方案,再以如附表二「陳素梅使用帳戶」之「帳
號」欄所示之帳戶用於收付投資人之款項及紅利,向不特定
之人收受款項而約定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致如附表三
「投資人」欄所示之人誤信上開投資方案所宣稱之按期領取
本利一事為真,自107年1月30日起迄同年7月6日止,陸續於
如附表三「日期」欄所示之日,將如附表三「金額」欄所示
之款項,交予如附表三「匯入帳號」欄共計60,120,816元予
陳素梅得手。
三、嗣陳素梅在上開LINE群組內貼文宣稱投資賭場、當鋪倒閉無
法支付利息及償還本金,投資人始知受騙。
四、案經許筱芸、許書涵訴由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陳請臺灣高等
法院檢察署檢察長令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偵查起訴及移送併
辦。
理 由
甲、有罪部分
壹、證據能力部分
本院用以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證據,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
均未爭執其證據能力,且無事證可認該等證據係以違法方式
取得,本院認適宜做為證據,有證據能力。至於其他本判決
未用以認定事實之其他證據,既未經本院用於認定事實之證
據,即無論述之必要,併此敘明。
貳、被告答辯意旨
一、被告陳素梅固不否認有以通訊軟體向他人介紹投資小余所稱
之賭場、當舖等投資方案,惟矢口否認有詐欺取財之犯行,
辯稱:伊是相信小余有投資管道,始基於幫助他人之意向投
資者收取款項。伊為避免因投資者眾而導致出金延誤,故有
委請小幫手提供帳戶收付款項,伊有將投資人所交付之款項
交予小余,並無詐欺取財之意。相關的投資群組是由被告許
竑德設立,多數的投資人都是許竑德所找來的。
二、被告許竑德坦承有以通訊軟體LINE創立投資群組,再向如附
表三「投資人」欄所示之人介紹投資被告陳素梅所提供之投
資方案,並由陳素梅提供介紹投資人之獎金90萬元。
參、本院認定事實之理由
一、關於被告陳素梅及許竑德共同涉犯違反銀行法行為部分
查被告陳素梅及許竑德確有共同在「天天領,天天開心」
、「梅姐領錢組員」、「一起賺錢做公益」、「有錢一起
賺(領到記得做公益)」等LINE群組,向不特定人宣稱有
:「1萬元,2天為1期,每期領回2,000元,7期領回共計1
4,000元之投資方案(年化報酬率為4000/10000*365/14=1
042%)」或「每投資10萬元,5天為1期,可以領回12萬元
」(年化報酬率為20000/100000*365/5=1460%)之投資方
案,並以如附表二「陳素梅使用帳戶」欄所示之帳戶收付
投資人之款項,致如附表三「投資人」欄所示之人陷於錯
誤而於如附表三「日期」欄所示之日,將如附表三「金額
」欄所示之款項匯入如附表三「匯入帳號」欄,共計取得
60,120,816元等事實,業據被告陳素梅供稱:我承認我有
觸犯銀行法,起訴書附表一金融帳戶的人,他們提供帳戶
給我,許竑德把他們分為十個小組,我匯給他們,他們再
匯給其他人。起訴書附表二的人是許竑德找的,投資人會
把錢匯到如附表一的帳戶,許竑德會把資料貼給我,我會
整理當天匯入之投資金額,晚上再把錢領出給小余(甲1
卷第132-133頁)、許竑德供稱:關於銀行法的罪我承認
,投資人之投資金額或期數沒有固定,我們會在LINE上講
好。一開始陳素梅有依約定給我獲利及我找的投資人最後
一期金額,錢是匯到我郵局帳戶(甲1卷第116頁),且有
如附表三「金額出處」欄、「證據及出處」欄所示之證據
附卷可稽。
我國銀行於106年12月至107年7月間之一年期定存利率甚低
,為公眾所周知之事實,並有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所公告
之五大銀行(臺灣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銀行、第一
銀行及華南銀行)於106年12月至107年7月間之2年期固定
定存利率分別均為1.04%、1.04%、1.035%、1.035%、1.03
5%(年利率),一年期定存固定利率分別均為1.035%、1.
035%、1.035%、1.045%、1.045%(年利率)(政府資料開
放平台五大銀行存放款利率歷史月資料,網址:https://
data.gov.tw/dataset/10359)可佐。然被告陳素梅及許
竑德向投資人所稱之投資方案,年化報酬高達1042%至146
0%,實質上亦有保證還本,足以使一般投資人為追求超額
高利,棄經金融監理機構監管之合法募集資金方法於不顧
,確應屬銀行法第29條之1之規範範疇。
綜上,被告陳素梅及許竑德對外宣稱有如事實欄所稱之投
資管道而應允給予高額報酬,係以投資名義向多數人或不
特定之人收受款項,並約定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已違
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第29條之1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
款業務之規定,自應該當銀行法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
二、關於被告陳素梅犯刑法詐欺罪及對白宗宜、許筱芸、許書涵
及許竑德犯罪部分
被告陳素梅確有向如附表一所示之白宗宜、許筱芸、許書
涵及許竑德宣稱:每投資1萬元,2天為1期,每期領回2,0
00元,8期共計領回16,000元(年化報酬率為6000/10000*
365/16=1368%)之投資方案,致如附表一「投資人」欄所
示之人陷於錯誤而於如附表一「日期」欄所示之日,將如
附表一「金額」欄所示之款項,匯入如附表一「匯入帳號
」欄,共計取得4,890,500元等事實,業據被告陳素梅供
稱:許竑德知道我有參加小余的投資管道,就是每投資一
萬,每天可以領回2,000元,可以領8次。投資人匯進來的
錢我一收到就拿現金交給小余,他跟我約一個地方,每次
都是晚上拿給他。我是自己單純在投資等語(甲1卷第132
頁),核與證人白宗宜陳稱:106年12月份陳素梅跟我說
他有一個賭場金融投資,投資方式是投資金額1萬元,可
以領回1期的本加利,每期領2,000元,2天為1期,所以7
期可以領回1萬4,000元,當下我不疑有他,便於106年12
月份當面交付10萬元予陳素梅,我投資13次共39萬元,我
是以面交及帳戶轉帳之方式支付(B3卷第97頁反面)、證
人許筱芸陳稱:107年1月陳素梅自行從LINE加我,介紹我
投資管道,我一開始沒有要加入,但她說在期限內加入會
有介紹獎金,我就試試看。大約在1月底至4月10日之間,
所有投資者都虧損,她曾經說要退錢給我,但都沒有等語
(A6卷第7頁)、證人許書涵陳稱:約於107年1月間,我
的朋友許筱芸介紹我一個由陳素梅招攬的「賭場融資」的
投資方案,每2天可以返還投入本金的20%作為利潤,總共
可以領8次就強制出場,我認為獲利不錯,我個人即與許
筱芸合夥投入約2、3萬元。嗣後陳素梅每2天就會匯回利
潤給我及許筱芸共8期,但是只發7期等語(A5卷第351頁
反面)、證人即被告許竑德證稱:我是先認識許筱芸,後
來他說有賺錢管道,就把陳素梅的LINE資料給我,我投資
幾次試水溫後都有獲利及領回本金,所以我就相信陳素梅
說的話等語(甲3卷第66-68頁)大致相符,且有如附表一
「金額出處」欄、「證據及出處」欄所示之證據附卷可稽
。
被告陳素梅雖一再辯稱其有將投資人所投入之款項交給「
小余」投資賭場云云。然查,被告陳素梅雖有提出與「小
余」之聯絡電話號碼,惟該等電話號碼是否為「小余」所
用,並不可知。而自案發迄今,被告陳素梅從未提出其與
「小余」聯繫之任何記錄,僅是辯稱用公共電話或通訊軟
體聯繫。衡諸被告陳素梅所稱交付高達數千萬元的現金予
小余,卻未留有任何聯繫「小余」或查證身分的正確方法
,所辯已難採信。再查,就被告陳素梅自述與「小余」之
互動過程,被告陳素梅先供稱:伊只有過看一次小余,後
來都是小余派人來云云(甲1卷第132頁),後供稱:小余
有給我一支電話,我打給小余他都不會接,他先掛斷後再
以SKYPE打給我。他都會跟我約在蘆洲後面有一個堤防交
錢,我拿我給投資的錢給他,每2天一到他要拿給我時,
他也是用SKYPE打給我,跟我約時間在同個地方拿給我云
云(甲3卷第37-38頁),顯見被告陳素梅就其所收取之款
項如何交予「小余」,即有前後矛盾之情。又查,被告陳
素梅雖稱有將投資人投入之款項以現金交付予「小余」,
但依如附表二「陳素梅使用帳戶」之「帳號」欄所示帳戶
交易明細,可知投資人投入的款項並非由被告陳素梅全數
提出,而是有轉帳至其他投資人帳戶之情形,此部分業經
本院將部分交易記錄整理如附表二「左列帳戶轉讓給投資
人之部分交易內容」欄所示,足見如附表二「陳素梅使用
帳戶」欄所示之帳戶及其內投資人款項,實質上係由被告
陳素梅所掌控,並無所被告陳素梅所稱有將款項交予「小
余」之實。
從而,被告陳素梅謊稱有「小余」的投資賭場管道,並以
高達年化獲利率百分之一千以上的投資方案吸引不特定人
投入資金,其後再以「小余」不見蹤影為由停止支付款項
予投資人,顯係有使用詐術使人交付財物,並具為自己不
法所有之意圖。
三、綜上所述,被告陳素梅確有以詐欺手段向如附表一、附表三
「投資人」欄所示之人吸收款項,並與被告許竑德共同向如
附表三「投資人」欄所示之人吸收款項。本案事證明確,被
告陳素梅、許竑德犯行洵堪認定,應依法論科。
肆、本院論罪之理由
一、相關法律說明
銀行法第29條之1所稱之「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其中「
多數人」係得包括具有特定對象之多數人在內;另所稱「
不特定之人」,係指不特定對象,可得隨時增加者之謂。
良以經營收受存款,屬於金融機構之專業,為現代國家銀
行業務之常軌,金融機構之功能,在溝通儲蓄與投資,並
使社會資金獲得有效之利用,而政府為保障存款人之權益
,並確保金融政策之貫徹,對金融機構宜有相當之管理,
如聽任非金融機構經營存款業務,極易導致擾亂金融,危
害社會大眾。其對象所以定為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
收受存款,自係認一般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容易受收受存
款之人誘惑而追逐高利,且初時被招募之人又多向熟識之
親友遊說加入投資,再以親友介紹親友之方式,不斷擴張
投資對象成公眾,終因該經營存款業務之人並非以營業實
績賺取利潤,投資人最後幾皆血本無歸,親友間反目成仇
,影響整體金融秩序甚鉅。又銀行法第29條之1之構成要
件為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
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為
已足,保護法益為保障社會投資大眾之權益及有效維護經
濟金融秩序,並未限定必須以老鼠會態樣之吸金鏈或廣告
方式,對外向廣大不特定人大量集資始能該當,僅須符合
多數人之要件且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
、股息或其他報酬即屬之,並於個案中依社會上之一般價
值判斷是否已達維護國家正常之金融、經濟秩序之保護必
要性。倘行為人(非銀行)從事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係
對多數或不特定對象以一般性勸誘或公開廣告方式而為系
統性、反覆性之招攬,如藉由大眾傳播媒體大肆宣傳、舉
辦不特定人皆能參加之說明會、分享會、以民間互助會名
義吸收游資,或藉由介紹佣金使會員廣泛對外吸收他人加
入投資等。因被招攬而交付款項之人,通常難以獲悉行為
人真正之資力狀況、收受款項用途及未來清償能力,應認
該被招攬而交付款項之人即具有保護必要性(最高法院10
9年度台上字第4214號判決意旨參照)。
刑事法若干犯罪行為態樣,本質上原具有反覆、延續實行
之特徵,立法時既予特別歸類,定為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
要素,則行為人基於概括犯意,在密接時、地持續實行之
複次行為,倘依社會通念,在客觀上認為符合一個反覆、
延續性之行為觀念者,於刑法評價上,應僅成立一罪,學
理上所稱「集合犯」之職業性、營業性或收集性等具有重
複特質之犯罪均屬之,例如經營、從事業務、收集、販賣
、製造、散布等行為。而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規定而
經營銀行業務之行為,行為人先後多次非法經營銀行業務
之犯行,依社會客觀通念,符合一個反覆、延續性之行為
概念,屬於集合犯實質上一罪關係。犯罪行為人對外違法
吸收資金,於反覆多次收取被害人交付之資金時,其各該
當次之犯罪實已成立,僅在評價上以一罪論而已(最高法
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381號判決判決要旨參照)。
按行為人所為若同時符合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之非法經營
銀行業務罪與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之構成要件
,而侵害二種以上不同之法益,應非不得依其犯罪情節,
認屬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而從一較重之非法
經營銀行業務罪處斷,否則即有評價不足之情形存在,此
為本院近來統一之見解(最高法院105年度第13次刑事庭
會議決議參照),且行為人在反覆多次非法經營銀行業務
而吸收存款或資金之行為中,若間有詐欺取財犯行而有局
部行為競合之情形,或有同時侵害上述二種法益而符合上
開二罪構成要件之情形,亦非絕無成立想像競合犯之可能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872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被告陳素梅部分
查被告陳素梅未經主管機關許可經營銀行業務,卻捏造小
余有投資地下賭場管道,與被告許竑德共同向不特定人宣
稱可提供資金予「小余」以求與本金顯不相當之報酬,使
如附表一、附表三所示不特定人陷於錯誤而交付款項,核
其所為,係犯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前段之非法經營收受存
款業務罪及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
被告陳素梅在如附表一、附表三「日期」欄所示之時間,
對不特定人吸收款項,核屬同一犯意所為,且為數各舉動
之接續行為,應論以一罪。
被告陳素梅所犯如附表一編號3投資人許書涵於107年2月12
日起至同年4月7日止及編號4投資人許竑德之犯行,雖未
經檢察官起訴,然與經起訴之犯行有一罪關係,為起訴效
力所及,本院自應併予審理。
被告陳素梅就如附表三所示違反銀行法之犯行,與被告許
竑德間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為共同正犯。
被告陳素梅就如附表三所示詐欺犯行,係利用不知情之被
告許竑德所犯,為間接正犯。
被告陳素梅對如附表一、附表三所示投資人之詐欺犯行,
侵害法益不同,應各論以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罪行。
被告陳素梅以一行為同時觸犯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罪及
各詐欺取財罪,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
從較重之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罪處斷。
三、被告許竑德部分
查被告許竑德未經主管機關許可經營銀行業務,與被告陳
素梅共同向不特定人宣稱可提供資金予「小余」以求與本
金顯不相當之報酬,使如附表三所示不特定人交付款項予
被告陳素梅所指定之帳戶,核其所為,係犯銀行法第125
條第1項前段之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罪。
被告許竑德就如附表三所示違反銀行法之犯行,與被告陳
素梅間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為共同正犯。
四、檢察官移送併辦(110年度偵字第35870號)係針對附表一投
資人許筱芸、許書涵部分。其中許筱芸全部投資及許書涵關
於107年12月份投資10萬元部分,本在檢察官對被告陳素梅
之起訴範圍內(即起訴書附表二編號155、156),本院已予
以審理。
伍、刑之加減及量刑
一、被告陳素梅部分
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陳素梅不思以正途賺取
所需,捏造「小余」可提供高額利潤之投資方案,誘使不特
定人交付款項,造成投資者之財產損失,有害社會信賴關係
,破壞金融秩序,欠缺法治觀念,所為實有不該。兼衡被告
之智識程度、家庭、經濟生活狀況、所獲利益,犯罪態度等
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二、被告許竑德部分
被告許竑德於偵查中就本案犯罪事實自白,並主動繳交犯
罪所得由本院扣押(甲3卷第198頁,並詳見後述),核與
銀行法第125條之4第2項前段規定相符,爰依法減輕其刑
。
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許竑德不思以正途賺
取所需,率予聽信被告陳素梅之投資方案,即向不特定人
鼓吹加入投資,並藉投資人之投資而可獲利,最終造成投
資者之財產損失,破壞金融秩序,所為實有不該。兼衡被
告之智識程度、家庭、經濟生活狀況、所獲利益,犯罪態
度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被告許竑德前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灣高等
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甲3卷第441頁),其因一
時失慮致罹刑典,經此偵審科刑教訓,當知所警惕而無再
犯之虞,衡量在監處遇對被告許竑德之影響,兼顧刑事政
策理念,認對被告許竑德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
,爰宣告緩刑如主文所示。另為使被告許竑德確實記取教
訓,及督促建立正確法治觀念,以達戒慎行止、預防再犯
之目的,本院認有命其為一定負擔以為暫不執行刑罰之條
件之必要。本院經分別審酌被告許竑德之資力、犯罪情節
等各情,併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款之規定,命被告許竑
德應向公庫支付相當之金額,以啟自新。
三、被告陳素梅及許竑德所犯本案犯行,導致眾多投資人受有損
害,經本院審酌全案案情,認被告陳素梅不宜量處法定最低
之刑,被告許竑德經減輕其刑後所為之量刑,並無因其犯罪
情形與法定最低刑期比較後,有情輕法重而足在客觀上足以
引起同情,均無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之適用,附此敘明。
陸、本院判斷應否沒收之理由
一、沒收之相關法律
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
者,依其規定。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
團體,因下列情形之一取得犯罪所得者,亦同:一、明知
他人違法行為而取得。二、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
不相當之對價取得。三、犯罪行為人為他人實行違法行為
,他人因而取得。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
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第1項及第2項之犯罪所
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
息。犯罪所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者,不予宣告沒收或
追徵;宣告前二條之沒收或追徵,有過苛之虞、欠缺刑法
上之重要性、犯罪所得價值低微,或為維持受宣告人生活
條件之必要者,得不宣告或酌減之,刑法第38條之1、第3
8條之2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按二人以上共同犯罪,關於犯罪所得之沒收、追繳或追徵
,應就各人所分得者為之。又所謂各人「所分得」,係指
各人「對犯罪所得有事實上之處分權限」而言,其各成員
有無犯罪所得、所得數額,係關於沒收、追繳或追徵標的
犯罪所得範圍之認定,非屬犯罪事實有無之認定,不適用
「嚴格證明法則」,無須證明至毫無合理懷疑之確信程度
,惟事實審法院仍應視具體個案之實際情形,於各共同正
犯有無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多寡,綜合卷證資料及調查
結果,依自由證明程序釋明其合理之依據而為認定,倘若
共同正犯各成員內部間,對於不法利得分配明確時,應依
各人實際分配所得宣告沒收;若共同正犯成員對不法所得
並無處分權限,與其他成員亦無事實上之共同處分權限者
,自不予諭知沒收;然若共同正犯各成員對於不法利得享
有共同處分權限時,則仍應負共同沒收之責(最高法院10
7年度台上字第393號判決參照)。
按銀行法第136條之1,係於107年1月31日修正公布施行(
同年2月2日生效),是在刑法沒收規定修正生效後,屬於
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但書所稱的特別規定。因此,關於違
反銀行法案件之犯罪所得,其沒收或追徵範圍,除刑法沒
收以「實際合法發還」作為排除沒收或追徵之條件外,還
有「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的部分。刑法
沒收相關規定修正施行後,沒收已不是從刑,性質上屬類
似不當得利的衡平措施。犯罪所得沒收、追徵的規定,係
為澈底剝奪行為人的犯罪所得,並讓權利人得就沒收、追
徵的財產聲請發還或給付,以回復犯罪前的財產秩序,而
以「實際合法發還」作為排除沒收或追徵的條件,銀行法
所設「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的例外規定
,自應為目的性限縮解釋,以免適用的結果,違背了沒收
規定的立法本旨。從而,事實審法院既查明犯罪行為人的
犯罪所得及已實際合法發還等應扣除的部分,不能僅因仍
有「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或被害人、
賠償數額尚欠明瞭,即認無需為犯罪所得沒收、追徵的宣
告,才能夠跟刑法第38條之1揭示的立法意旨相契合。又
為貫徹銀行法第136條之1的立法目的,除確無「應發還被
害人或請求損害賠償之人」,否則於扣除已實際發還不予
沒收之部分後,就其餘額,應依上開條文所定「除應發還
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外」的附加條件方式,諭知
沒收、追徵。俾使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於案件
判決確定後,得向執行檢察官聲請發還或給付;也可避免
已保全扣押的財產,因法院未宣告沒收,最後仍須發還給
被告,而與修法之規範目的有違。被告犯銀行法之罪,如
有犯罪所得,並有「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
」的情形,法院無須於審判程序先行確定其等求償之數額
,除扣除已實際合法發還者外,僅於主文中諭知如前述「
要旨」的記載即可。俟判決確定後,於執行程序中,由執
行檢察官依規定辦理沒收物及追徵財產的發還或給付,對
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的保障,將更為周全(最高
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725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本案應否沒收之判斷
被告陳素梅部分
查如附表一、附表三所示投資人購買投資方案所支付之
款項,係匯款至被告陳素梅指定帳戶或以現金方式交付
,並由被告陳素梅實際取得65,011,316元(附表一之4,
890,500元+附表三之60,120,816元),業經本院認定如
前。
本院審酌被告陳素梅確有將部分款項出金予投資人及分
配犯罪所得予被告許竑德等各情,爰以有利於被告陳素
梅之方式認定,以被告陳素梅所陳明尚未出金之情形(
甲1卷第359-366頁、甲3卷第355-359頁)及投資人指述
情形(理由詳如附表四「本院認定沒收金額之理由」欄
所述),寬認被告陳素梅之本案犯罪所得為29,339,320
元(詳如附表四「本院認定沒收金額」欄所示)。上開
犯罪所得,除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外,
應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
追徵其價額。惟此不代表本院認定被告陳素梅確有其所
述之出金狀況,應不影響投資人民事求償之權,附此敘
明。
被告許竑德因招攬如附表三所示之人而可獲取被告陳素梅
所應允之利潤,並實際取得獎金90萬元等情,業據被告許
竑德陳明在卷(甲3卷第169-183頁)。此雖與本院事實欄
所述之獎金計算方式有所差距,惟前述獎金之計算為理論
最大值,卷內並無對該等獎金全部實際分配予被告許竑德
之事證,且此種吸收存款案件確常有未實際核發獎金之情
,本院爰以有利於被告許竑德之方式認定,故認被告許竑
德之本案犯罪所得為90萬元。而被告許竑德已經自動繳交
之犯罪所得90萬元(甲3卷第198頁),除應發還被害人或
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外,應依法沒收。
本案扣押物品,或為被告以外之人所有,或為犯罪過程記
錄所用,或為價值低微,且均無刑法重要性,不予宣告沒
收。
乙、不另為無罪部分
一、公訴意旨另以:
被告許竑德明知非依銀法組織設立登記之銀,不得經營收
受存款業務,且不得以收受借款、投資或使加入為股東或
其他名義,向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
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利息或其他報酬,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
有,於107年1月間,先後向白宗宜、許筱芸、許書涵招攬
投資,而由白宗宜、許筱芸、許書涵交付如附表一編號1
、2、3所示之款項共計2,669,500元(此不包括許書涵自1
07年2月12日起至同年4月7日止未經起訴部分),因認被
告許竑德此部分亦有涉犯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之非法經營
收受存款業務罪嫌。
被告許竑德與被告陳素梅基於共同為自己不法所有之犯意
聯絡,由被告許竑德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建立「有錢一
起賺,一起做公益」等群組,由被告陳素梅在群組內宣稱
有多種投資方案,使如附表三「投資人」欄所示之人陷於
錯誤而交付如附表三「金額」欄所示之款項,因認被告許
竑德另有涉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嫌。
二、按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雖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
據亦包括在內,然而無論直接或間接證據,其為訴訟上之證
明,須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
之程度者,始得據為有罪之認定,倘其證明尚未達到此一程
度,而有合理性懷疑之存在時,即無從為有罪之認定。
三、經查,被告許竑德係因見被告陳素梅在網路上貼文而相信陳
素梅確有投資管道,始投資賭場事業,並發展如前述「有錢
一起賺」之群組等事實,業據被告許竑德供稱:我是透過網
路FB先認識許筱芸,然後許筱芸就把陳素梅的LINE資料推薦
給我,陳素梅當時跟我說她背後有個老闆,她都是跟著這個
老闆投資,但是我沒有從陳素梅口中聽過「小余」這個人。
「有錢一起賺,一起做公益」LINE群組是我創的,因為她都
很按時給我錢,我覺得這真的還不錯,所以我就把這個資訊
跟家人跟幾個朋友講等語(甲3卷第66-71頁),並經被告陳
素梅證稱:我跟許竑德是在一個FB網路的投資相關群組裡認
識的,他就跟我一樣從1萬開始投資。我的對頭是小余,許
竑德會以匯款方式匯給我,我再拿現金給小余,因為小余那
邊不接受匯款,我拿到每2天的錢再直接匯款給許竑德的郵
局帳戶。我有跟小余說過我這邊有投資者想見他,但小余跟
我說他只針對我,其他他不管等語(甲3卷第36-45頁),核
與白宗宜陳稱其係於106年12月間聽被告陳素梅說有投資賭
場的管道,後來加了被告陳素梅的LINE,從106年12月份起
陸續交付款項,第一次是用現金,後來是用匯款的方式(B3
第97-100頁、B4第171-172頁)、許筱芸陳稱其係於107年1
月15日開始投資等語(A6卷第11頁)、許書涵陳稱其是經由
於107年1月間經由許筱芸介紹參加被告陳素梅招攬的投資方
案(A5卷第351頁)大致相符,且有許竑德與許筱芸之通訊
軟體Line對話截圖資料乙份(甲1卷第165-166頁)、許竑德
與陳素梅之通訊軟體Line對話截圖資料乙份(甲1卷第167-2
13頁)、「有錢大家賺一起做公益」群組對話截圖資料乙份
(甲1卷第215-263頁)、許筱芸提供匯款資料(A6卷第15頁
)在卷可查。是被告許竑德係在許筱芸介紹又不知被告陳素
梅係虛構「小余」此人之情形下,因自行投資獲利致誤信有
被告陳素梅所稱之投資管道而招攬他人,自無詐欺之共同犯
意,且無招攬較早加入投資之白宗宏、許筱芸及許書涵投入
資金之情。
四、綜上,既無法證明被告許竑德有涉犯刑法詐欺罪及向白宗宜
、許筱芸、許書涵等人吸收款項之犯行,本應為無罪之諭知
,惟因檢察官認此部分與本院論罪之犯行有一罪關係,爰不
另為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銀行法第29條、
第29條之1、第125條第1項前段、第125條之4第2項前段、第136
條之1,刑法第11條、第28條、第38條之1、第38條之2、第55條
、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第2項第4款,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楊冀華提起公訴,檢察官白勝文移送併辦,檢察官
唐仲慶、朱玓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1 年 5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九庭審判長法 官 江俊彥
法 官 林彥成
法 官 林勇如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林意禎
中 華 民 國 111 年 5 月 27 日
附錄一: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第1項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
金。
銀行法第29條第1項
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受託經理信託
資金、公眾財產或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
銀行法第29條之1
以借款、收受投資、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向多數人或不特
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
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者,以收受存款論。
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
違反第29條第1項規定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
新臺幣1千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金。其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
上利益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
臺幣2千5百萬元以上5億元以下罰金。
附錄二:附表清單
一、附表一:陳素梅個人犯行之投資情形
二、附表二:陳素梅使用帳戶及其部分交易內容
三、附表三:陳素梅及許竑德共犯之投資情形
四、附表四:陳素梅犯罪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