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 |
民主主義;不干涉主義;人權運動;剝奪模式;輸入模式;平等保護原則 |
中文摘要: |
七○年代後,有關司法外的不滿不服申訴制度開始被大量議論、實驗,並且逐漸制度化。醞釀出如此實際行動的社會背景為何?這是本章所欲探討的問題。我們只要想起令 J.S. Mill 展開其民主主義思想的社會背景,大概就可以掌握六○年代美國社會的情境。本文並不欲回答受刑人應有何種具體內容的權利義務關係一問,此非本文的論點。本文所欲探討的是何謂公正的司法外救濟制度,其於如何的策略下被議論、實現,該運動實際上的社會機能為何等等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是七○年代以後行刑改革者於意見上分歧之處。
|
目 次: |
壹、序章 一、問題意識 二、論文的基本觀點-受刑人的人權論 三、論文的結構、用語與論述的界限 貳、申訴制度的前史 一、位於行政機關外部的權利救濟制度 (一)對議會(國會議員)的請願權 (二)國會監察官制度 二、行政機關內部的權利救濟制度 (一)向監獄外負責監督行刑的上級行政官吏申請救濟的制度 (二)監獄內部的救濟制度(第 23 卷第 2 期) (以下刊載本期) 參、朝向申訴制度的社會胎動 一、監所社會的變化 (一)受刑人的政抬化 (二)行刑官僚的反應 二、法院見解的變化 (一)不干涉主義 (二)不干涉主義下的實態 (三)華倫法庭(一九五三至一九六九)下的人權保障傾向 (四)伯格法庭(一九六九至一九八六)的「反擊」 三、行刑改革者的新主張-公正的行刑 (一)Rawls 正義論對行刑領域的貢獻 (二)行刑領域中正義論的具體化一公正的行刑(待續) (以下待續) 肆、申訴制度的生成與發展 伍、結論-言說與權力技術
|
相關法條: |
|
相關判解: |
|
相關函釋: |
|
相關論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