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期刊
  • 社群分享
論著名稱:
未遂犯與法益危險觀
文獻引用
編著譯者: 陳志龍
出版日期: 1996.10
刊登出處: 台灣/法學叢刊第 41 卷 第 4 期/23-40 頁
頁  數: 18 點閱次數: 1494
下載點數: 72 點 銷售明細: 權利金查詢 變更售價
授 權 者: 法學叢刊雜誌社
關 鍵 詞: 主觀行為人既遂未遂故意客觀
中文摘要: 就行為人主觀之意思之成立;必須其係以具有行為既遂之意思而為其行為始可。未遂行為之處罰依據,主係基於行為人之此種行為係屬故意行為,易言之,即就行為人主觀上的想像係屬故意,且在客觀上;亦確有一個與構成要件之實現具有直接接置關係的行為,亦即唯有此二者具備時,始得有未遂構成要件之該當性,而始得予以處罰。在刑法制裁體系,較為困擾者乃是:行為人所欲達成的結果並沒有出現,可是卻要加以處罰,即為何「未遂」要處罰的理由。
目  次: 一、緒論
二、未遂犯的制裁
(一)行為人的法益侵害期待/其他人的法益危險認定
(二)未遂犯犯罪行為成立之前審查的背景思考
三、普通未遂犯的性質
(一)就已存行為來看,已存在行為,也有可能存在某項結果,但卻不是行為人所期待的結果,或期待的全部結果
(二)就行為人的目的來看,是犯罪行為的「仍未成功」
(三)就行為人「目的」觀點與行為的「現實」間之差距來看,現實的行為仍算是「危險犯」
(四)危險犯判定不是以法益的現實、存在為立論而摻雜有非現實的考量
四、普通未遂犯與加重結果犯
(一)普通未遂犯構成要件與既遂犯之關連
(二)既遂犯與結果加重犯的關連
(三)構成要件背後法益保護的主要指標之放置
(四)如以故意的法益實害指標來看,則是普通未遂仍實害(行為人的期待)之前階段(危險犯?)
(五)如以未必故意/過失的法益實害指標來看,則在既遂犯的結果,只不過是結果加重犯的實害前階(結果犯、危險犯的複合)
五、故意未遂與過失
六、未遂處罰與法益危險、行為無價值
七、不能未遂與逆轉的許可性構成要件錯誤
八、結論
(一)以行為人主觀想像作為論定未遂犯罪構成要件之主要依據?
(二)主觀主義的危險─不以實害結果論罪?
(三)「行為刑法」根本不存在?或是「行為刑法」的解決,必須以目的行為論之觀點重新詮釋?
(四)「時間」的游標,依危險/實害,陷於非同一性之標準(相對性標準)? (五)不能未遂/妄想犯的法益危險(『 事實上 』 無危險,但卻不同評價?)(六)法益危險的雙重層面考量作為未遂處罰的論據。
相關法條:
相關判解: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陳志龍,未遂犯與法益危險觀,法學叢刊,第41卷第4期,23-40頁,1996年10月。
返回功能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