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法律網
回首頁
網站導覽
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購買授權與點數
設為首頁
訂閱舊報
法源電子報
精選六法
法規查詢
法規類別
判解函釋
裁判書
起訴書
英譯法規
法學論著
法學題庫
會員專區
論著投稿
綜合查詢
法學期刊
論著
博碩論文
國家考試
升學考試
法學期刊.
社群分享
FaceBook
Line
分享網址
友善列印
論著名稱:
論偽造文書之行使行為-評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二二九三號等判決
編著譯者:
黃榮堅
出版日期:
2004.01
刊登出處:
台灣/
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
第 54 期
/63-80 頁
頁 數:
19
點閱次數:
1074
下載點數:
76 點
銷售明細:
授 權 者:
黃榮堅
標 籤:
基本資料
相關資料
關 鍵 詞:
準文書
;
偽造文書
;
行使偽造文書
;
商標使用
;
欺騙意圖
;
罪刑法定主義
;
故意原因行為
中文摘要:
對於行使偽造文書,學說及實務上一貫的看法是,依文書之用法,以之充作真正之文書,而加以使用之意,故必須行為人就所偽造文書之內容向他者有所主張,始足當之。但是所謂「行為人就所偽造文書之內容向他者有所主張」,其意思在現實的對照上會有不清楚的地方,特別是在資料處理數位化之後,數位化之文書內容必須經電腦主機執行後才會在螢光幕上顯示文書之內容。那麼儲存數位化資料之硬體的販賣或交付,算不算文書之行使?就此一問題,最近最高法院就有不同的見解出現。本文所評釋案件之最高法院刑事庭認為,在行為人對於數位化文書之內容有所認知的情況下,只要行為人將文書置於隨時可以發生文書功能之狀況,此時無待行為人於形式上更有所主張,已經是文書之行使行為。本文認為,從犯罪行為在行為不法之意義來看,這樣的看法應該是可取的。簡單的講,不法構成要件的本身固然有確定的內涵,但是實現不法構成要件的現實管道卻有無限多,因此就犯罪行為之禁止意義而言,犯罪行為的定義在技術上必然是,行為人認知角度上使利益侵害失控的行為。基於此,所謂行使偽造文書,並不以行為人與相對人面對面的主張行為為要件。
目 次:
壹、判決事實及理由
一、判決事實
二、判決意旨
貳、判決評釋
一、侵害商標專用權
二、侵害著作權
三、行使偽造文書
參、結論
相關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 第 1、210、213、220 條 (92.06.25 版)
商標法 第 2、6、62、63 條 (91.05.29 版)
商標法 第 6、62、63、81、82 條 (92.05.28 版)
著作權法 第 4、87、93 條 (92.07.09 版)
相關判解:
最高法院 83 年度第 4 次刑事庭會議
最高法院 20 年上字第 1095 號 刑事判例
最高法院 47 年台上字第 1048 號 刑事判例
最高法院 72 年度台上字第 4709 號 刑事
最高法院 74 年度台上字第 2381 號 刑事
最高法院 77 年度台上字第 1981 號 刑事
最高法院 79 年度台上字第 4150 號 刑事
最高法院 92 年度台上字第 2293 號 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89 年度上訴字第 1328 號 刑事判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88 年度訴字第 1934 號 刑事判決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個人使用下載 MP3 檔案的刑事責任問題
返回功能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