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期刊
  • 社群分享
論著名稱:
論著作權人對間接妨害人之不作為請求權-從德國之妨害人責任理論出發 (The Claims against Indirect Interferer to Preven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 A Focus of the "St?rerhaftung" Theory in German Law)
文獻引用
編著譯者: 林昱梅
出版日期: 2007.11
刊登出處: 台灣/興大法學第 2 期/137-213 頁
頁  數: 53 點閱次數: 1415
下載點數: 212 點 銷售明細: 權利金查詢 變更售價
授 權 者: 林昱梅
關 鍵 詞: 著作權著作權侵害侵害排除侵害防止間接妨害人間接責任點對點傳輸
中文摘要: 我國著作權法第八十四條規定:「著作權人或製版權人對於侵害其權利者,得請求排除之,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該條之侵害排除及防止請求權,與民法第七六七條物上請求權類似,且不以故意或過失為要件。本文就著作權人基於該條之不作為請求權,透過德國以民法第一○○四條所有人物上請求權所發展出之妨害人責任(Störerhaftung)予以分析,認為德國判決所列妨害人責任之成立要件、期待可能性之監督與防止侵權義務、中性妨害人與積極妨害人之區分,憲法基本權利之衡量等,可供我國參考。
英文關鍵詞: CopyrightCopyright InfringementRemoval of InfringementPrevention of InfringementIndirect InterfererSecondary LiabilityP2PPeer to Peer
英文摘要: Article 84 of the Taiwan Copyright Act reads as follows: The copyright holder or the plate rights holder may demand the infringer to remov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Where there is a substantial likelihood of infringement, the copyright holder or the plate rights holder may demand the infringer to prevent infringement from occurring. This provision is similar to Article 767 of the Taiwan Civil Code. No intent or negligence on the side of the infringer is required to exercise the right to demand these measur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laims against indirect interferer for reasonable measures to remove and preven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by exploring the theory of „Störerhaftung“ in German court decisions, including the re-quirements of claims, the obligation to supervise and prevent infring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Zumutbarkeit“, the distinction of neutral and active interferer, and the considerations of constitutional basic rights.
目  次: 壹、前言
貳、間接妨害人與不作為請求權之概念界定
一、間接妨害人
二、不作為請求權
參、德國相關判決之介紹
一、舉辦者責任
(一)一九五九年舞蹈課判決
(二)一九五九年碰碰車判決
(三)一九六○年冰上芭蕾劇判決
(四)一九七一年音樂會舉辦者判決
(五)分析
二、廣告者責任
(一)一九九八年古典家具判決
(二)分析
三、製造者或提供者責任
(一)關於錄音技術之判決
(二)關於影印技術之判決
(三)關於網路技術之判決
(四)分析
四、德國實務綜合評析
(一)間接妨害人責任以直接責任為前提
(二)不作為之請求權基礎及其要件
(三)間接妨害人責任之限制
(四)對著作市場之影響似非主要之考量因素
(五)間接妨害行為之功能性考量
(六)法院判決對於補償金制度之影響
肆、德國實務對著作權間接妨害人不作為責任之判斷要素
一、間接妨害人責任與直接責任之關係
二、現實之侵害或有侵害之虞
三、因果關係之認定
四、妨害人責任之成立無須主觀歸責要件
五、具有期待可能性之監督義務作為責任之限制
六、以間接妨害人招致侵權之功能區分監督義務
七、憲法基本權利之考量
八、不作為請求之內容及比例原則
伍、我國著作權人對間接妨害人行使不作為請求權之分析
一、我國著作權人行使不作為請求權之現況
二、著作權人對於間接妨害人宜善用不作為請求權
三、法院審查間接妨害人不作為責任應考量之因素
(一)著作權之排他性
(二)基本立場-私人重製不一定屬合理使用
(三)因果關係之認定
(四)不作為請求權不以間接妨害人之故意過失為要件
(五)以中性妨害人及積極妨害人區別審查或監督義務
(六)憲法基本權利及比例原則
四、以 ezPeer 及 Kuro 為例
(一)事實
(二)間接妨害人之認定
(三)間接妨害人之責任範圍
(四)分析
陸、結論
相關法條:
相關判解: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林昱梅,論著作權人對間接妨害人之不作為請求權-從德國之妨害人責任理論出發,興大法學,第 2 期,137-213 頁,2007年11月。
返回功能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