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法律網
回首頁
網站導覽
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購買授權與點數
設為首頁
訂閱舊報
法源電子報
精選六法
法規查詢
法規類別
判解函釋
裁判書
起訴書
英譯法規
法學論著
法學題庫
會員專區
論著投稿
綜合查詢
法學期刊
論著
博碩論文
國家考試
升學考試
法學期刊.
社群分享
FaceBook
Line
分享網址
友善列印
論著名稱:
土地所有權人徵收請求權之法律問題分析-兼評司法院釋字第 747 號解釋
編著譯者:
陳明燦
出版日期:
2017.10.14
刊登出處:
台灣/
台灣法學雜誌
/
第 329 期
/21-37 頁
頁 數:
16
點閱次數:
1037
下載點數:
64 點
銷售明細:
授 權 者:
陳明燦
標 籤:
基本資料
相關資料
關 鍵 詞:
釋字第 747 號解釋
;
徵收請求權法定主義
;
補償法定主義
;
一併徵收
;
徵收外溢效果
;
補償雙軌併存制
;
法制分析
中文摘要:
茲除法定幾種特殊情況外,現行法上人民並無徵收其土地之公法上請求權,其相關司法實務見解亦肯認之。但隨人民對其土地財產權保障意識之日益抬頭,其相關爭議不斷浮現,對此問題司法院己作成釋字第 747 號解釋(於 106 年 3 月 17 日作成;下稱系爭解釋)以資解決。本文固然對其解釋內容(觀點)亦多半予以贊同,然其對現行法制之影響(外溢效果)為何?更重要者為,系爭解釋之解釋文所稱「特別犧牲」(社會責任)應如法認定?尤其現行土地徵收條例第 8 條所稱「(殘餘地)不能為相當之使用」是否與前揭「特別犧牲」之意涵相當?均值關注,此乃為本文之間題意識。繼之,於第二章則側重於人民有無請求徵收土地權利之論述,而現行類似徵收請求權之規定內容與系爭解釋之差異處為何?本文嘗試以前揭系爭解釋為基點,除分析其特色之外,亦提出相關見解(尤其應如何明確化「土地相當使用」之意涵),以作為中央主營機關(內政部)於未來修正土地徵收條例時之參考。最後,基於「違法無責」之行為或基於合法行為之外溢結果所玫對私有土地所有權人之損害,本文以為不妨採取「金錢給付」與「徵收土地」之「補債雙軌併存制」,以保障土地使用受限者之權利。
目 次:
壹、序說
貳、人民土地徵收請求權法制分析
一、土地徵收當事人之法律關係
二、現行法上土地徵收之請求權
三、小結
每、司法院釋字第 747 號解釋見解綜整
一、事實摘要、解釋爭點與解釋意旨
二、系爭解釋特色
肆、本文見解(代結論)
一、特別犧牲意涵剖析
二、系爭解釋外溢效果分析
相關法條:
中華民國憲法 第 15 條 (36.01.01 版)
行政程序法 第 131 條 (104.12.30 版)
中央法規標準法 第 5 條 (93.05.19 版)
土地法 第 208、209、216、217、220 條 (100.06.15 版)
土地法施行法 第 50 條 (100.06.15 版)
土地徵收條例 第 3、8、10、11、13、14、38、51、57、58 條 (101.01.04 版)
土地徵收條例施行細則 第 29 條 (101.06.27 版)
建築法 第 15、45 條 (100.01.05 版)
產業創新條例 第 42、43 條 (104.12.30 版)
相關判解:
釋字第 400 號
釋字第 747 號
最高行政法院 24 年判字第 18 號 判例
最高行政法院 101 年度判字第 465 號 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 105 年度判字第 191 號 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 92 年度判字第 62 號
最高行政法院 92 年度判字第 675 號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返回功能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