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法律網
回首頁
網站導覽
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購買授權與點數
設為首頁
訂閱舊報
法源電子報
精選六法
法規查詢
法規類別
判解函釋
裁判書
起訴書
英譯法規
法學論著
法學題庫
會員專區
論著投稿
綜合查詢
法學期刊
論著
博碩論文
國家考試
升學考試
法學期刊.
社群分享
FaceBook
Line
分享網址
友善列印
論著名稱:
民事類實務導讀(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1246 號民事判決等 9 則裁判之說明)
編著譯者:
陳忠五
出版日期:
2018.08.14
刊登出處:
台灣/
台灣法學雜誌
/
第 349 期
/125-138 頁
頁 數:
14
點閱次數:
1223
下載點數:
56 點
銷售明細:
授 權 者:
陳忠五
標 籤:
基本資料
相關資料
關 鍵 詞:
詐欺市場理論
;
融資性租賃契約
;
消滅時效
;
情事變更原則
;
物價調整原則
;
訴之合併
;
曆法計算法
;
自然計算法
;
勞動契約
;
訴訟程序停止
;
國外仲裁
;
管轄權
;
扶養
;
審判長闡明義務
;
監護宣告
;
訴訟費用
;
程序監理人
中文摘要: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1246 號、第 1866 號民事判決等所涉及的法律問題或見解,在理論或實務上具有重要意義,特別說明如下:
一、證券交易法第 20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之損害賠償責任,其成立要件之一,必須有價證券的善意取得人、出賣人或持有人所受損害,與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主要內容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之間,具有「因果關係」。然而,從事有價證券交易的投資人,其進入市場參與交易的動機或原因,複雜多端,其是否確因發行人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主要內容虛偽或隱匿而產生誤信,進而從事有價證券交易受有損害,難以一概而論。因而,如何認定此一因果關係存在?乃成為重要問題。學說上早有參考外國法,引進「證券詐欺市場理論」的見解,實務上是否明確接受此項見解?值得關注。二、契約當事人於訂約時,已就日後履約中的情事變更,特別約定其分配損失或承擔風險標準,以調整其權利義務關係者,嗣後是否仍得無視該特別約定,再依民法第 227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以情事變更,非當時所得預料,依其原有效果顯失公平為由,聲請法院增減給付或變更其他原有效果的判決?
相關法條:
民法 第 121、123、127、182-2、227-2、1084、1089、1114 條 (104.06.10 版)
民事訴訟法 第 91、248、277 條 (107.06.13 版)
非訟事件法 第 21 條 (107.06.13 版)
動產擔保交易法 第 28 條 (96.07.11 版)
證券交易法 第 20、20-1、36 條 (107.04.25 版)
仲裁法 第 2、3、4、6、40、47、49、50 條 (104.12.02 版)
勞動基準法 第 12 條 (107.01.31 版)
家事事件法 第 10、13、16、97、167 條 (104.12.30 版)
相關判解: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1246 號 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1388 號 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1866 號 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1898 號 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2649 號 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抗字第 843 號 民事裁定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簡抗字第 255 號 民事裁定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返回功能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