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期刊
  • 社群分享
論著名稱:
經濟刑法的保護法益與抽象危險(The Protected Legal Interest of the White Collar Crime Law and Abstract Danger)
文獻引用
編著譯者: 古承宗
出版日期: 2020.04
刊登出處: 台灣/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 24 期/1-44 頁
頁  數: 44 點閱次數: 2542
下載點數: 176 點 銷售明細: 權利金查詢 變更售價
授 權 者: 古承宗
關 鍵 詞: 經濟刑法抽象危險犯法益經濟制度財產
中文摘要: 當代經濟刑法的保護法益基本上為經濟制度的運作與功能,並且以抽象危險犯為主要的類型設定。但是,為了避免刑法淪為純粹的經濟管制手段,所謂的經濟制度就不能是以信用經濟、公平競爭、國家財產分配計畫等為具體內容,而應當為與財產法益具有溯源關係的「實踐財產自由之制度性條件」。另外,考慮到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客觀歸責要求,經濟刑法的不法構成要件仍須設有一定的結果要素,亦即創成危險的特殊事件,藉此對外呈現出「法益侵害的危險徵象」,並且確認行為的結果非價(或危險非價)。
英文關鍵詞: White Collar Crime LawAbstract Danger OffensesThe Legal InterestEconomic InstituteProperty
英文摘要: The legal interest of modern collar crime is ability of the Economic Institute. This type of offense is the abstract danger offenses. If criminal law is to be avoided merely as an instrument of economic control, then the legal good of commercial criminal law must meet the conditions of the legally guaranteed freedom of ownership, which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property. In addition, one must not forego the element of success, namely the so-called risk-based event, in the facts, otherwise the foundation stone for objective attribution will be missing.
目  次: 壹、導論
貳、「經濟制度」作為保護法益的辨證
一、個人法益隱身於規模的利益結構
二、折衷的保護機制
三、侵害模式與行為之應刑罰性
參、重構「經濟制度」作為保護法益的內涵與標準
一、法益的侵害適格性
二、以「相互承認( 或理解) 」為形塑基礎的關係概念
三、否定相互承認關係與刑罰正當性
四、「模組化的經濟生活」與法益侵害
肆、結論
相關法條:
相關判解: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古承宗,經濟刑法的保護法益與抽象危險,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24期,1-44頁,2020年04月。
返回功能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