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期刊
  • 社群分享
論著名稱:
評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大字第 5217 號刑事裁定之「法律爭議一」部分
文獻引用
編著譯者: 林臻嫺
出版日期: 2023.09
刊登出處: 台灣/月旦裁判時報第 135 期/84-97 頁
頁  數: 13 點閱次數: 1007
下載點數: 52 點 銷售明細: 權利金查詢 變更售價
授 權 者: 林臻嫺
關 鍵 詞: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217號刑事裁定實質影響力說公務外觀說結合說圖利說
中文摘要: 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大字第 5217 號刑事裁定,針對民意代表受託於議場外對行政機關或公營事業機構人員為關說、請託或施壓等行為,是否屬其「職務上之行為」。關於此問題,大法庭認為民意代表所以與一般公務員具同樣可罰性之基礎,乃係因貪瀆犯罪所保護之法益具有同一性,然在保護法益之論述上,究竟是採「信賴保護說」或「純粹性說」則似不明確,本文即以此為中心進一步探討。
目  次: 壹、前言
貳、公務員受賄罪中有關「職務上行為」之認定爭議
參、我國有關「與職務密切關連行為」之判斷標準各說
一、「實質影響力說」(即提案裁定中之甲-1 說)
二、「公務說」(即提案裁定中之甲-2 說公務外觀或形式上公務性質說)
三、「圖利說」(即提案採定之乙說,又稱行政一體之實質影響力說)
四、「2 說之結合說」(即提案裁定徵詢中兼採甲 1 及甲 2 說者)
五、「利用地位說」
六、「3 說之結合說」
肆、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 110 年度台上大字第 5217 號裁定之定性
一、應非單純採「甲 1 說即實質影響力說」,而是採「3 說之結合說」
二、「3 說之結合說」之簡評
伍、民意代表之可罰性與受賄罪之保護法益
一、有關公務員貪瀆犯罪中受賄罪保護法益之對立
(一)「純粹性說」
(二)「信賴保護說」
二、大法庭裁定是採取何說?
(一)「信賴保護說」?
(二)「純粹性說」?
三、民意代表與一般公務員應適用相同之認定標準
陸、結論
相關法條:
相關判解: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林臻嫺,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217號刑事裁定之「法律爭議一」部分,月旦裁判時報,第135期,84-97頁,2023年09月。
返回功能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