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期刊
  • 社群分享
論著名稱:
概論抽象危險犯的立法原理與限制
文獻引用
編著譯者: 古承宗
出版日期: 2024.01
刊登出處: 台灣/月旦法學教室第 255 期/46-51 頁
頁  數: 6 點閱次數: 818
下載點數: 24 點 銷售明細: 權利金查詢 變更售價
授 權 者: 古承宗
關 鍵 詞: 抽象危險犯集合法益行為犯不能安全駕駛
中文摘要: 依據向來的理解,刑法任務在於保護法益,又法益型態可略分為「個人法益」與「超個人法益」。不同於個人法益作為一種攸關體現個人自由領域的關係條件,超個人法益是以公眾為利益持有人,並且帶有公共性的特徵。此等法益又被稱之為「集合法益」;另一方面,與此對應的犯罪類型,立法者偏好以抽象危險犯為首選。然而,純粹就不法構成要件的設定來看,相較於個人法益受有侵害或危險的情形,我們往往更難清楚指出各罪所要保護之集合法益的具體內容與範圍,以及其與不法構成要件之間存在何種內在關聯。無論如何,只要考慮到法治國刑法原則的要求,這裡的爭點便有必要重新聚焦在「保護集合法益的各罪應以何種犯罪結構或類型作為設定基礎」,或是「此種犯罪結構或類型之具體形塑是否有規範上的要求?」對此,本文試著結合「集合法益」的概念,扼要說明抽象危險犯之立法正當性的條件與限制 。
目  次: 壹、問題意識
貳、刑法擔保個人參與社會運作的利益
 一、穩定共同生活為個人實現自我的框架條件
 二、所謂的集合法益
參、抽象危險犯的立法與限制
 一、犯罪類型區分之方法論
 二、結果要素之必要
 三、「法益侵害現實」與「危險徵象」
肆、結論
相關法條:
相關判解: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古承宗,概論抽象危險犯的立法原理與限制,月旦法學教室,第255期,46-51頁,2024年01月。
返回功能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