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 社群分享
論著名稱:
環境風險管制下民眾參與制度之法制研究-以環境災害敏感區為中心
文獻引用
研 究 生: 許宏達
指導教授: 蕭文生
出版日期: 2016.01
出版地區: 台灣
校院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
頁  數: 388 點閱次數: 4649
下載點數: (本篇論著電子全文可分章下載) 銷售明細: 權利金查詢 變更售價
授 權 者: 許宏達
關 鍵 詞: 環境風險環境管制環境災害敏感區民眾參與正當法律程序審議式民主聽證制度公聽會司法訴訟暫時權利保護
中文摘要: 隨著時代演進,若干領域事務不斷推陳出新,對傳統行政法產生巨大衝擊,於環境風險管制領域更是如此。政府或民眾對於環境風險的認知,常受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影響,看法歧異。為利行政決策,應設計多元、開放而具互動性之民眾參與機制,以瞭解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觀點和價值。
本文首先介紹各國民眾參與理論及其於我國之發展,整理現行法制或實務上已被採行之民眾參與行政決策類型,包括資訊取得、陳述意見、聽證、其他中間類型(例如說明會、公聽會)甚至直接參與決策等法律制度設計,探討發展沿革與具體規範,進而研究相關制度運作優缺點與對於我國法制及行政、司法實務之影響。此外,各國法律學界及司法實務針對民眾參與方式之選擇,逐漸發展出可供操作之具體公式,爰比較分析外國與我國作法,供個案研判或法規修訂參考。
環境災害敏感區之劃設及管制,係環境風險管制適例,最具代表性者為特定水土保持區、地質敏感區及土石流潛勢溪流:標示三個不同時代對於環境災害管制之不同立法理念,充分反映敏感區位劃設標準之立法模式演進,以及面對日益棘手的環境災害,管制手段所做出之相應調整。本文介紹此三區位之劃設規範與繼之而來的管制制度,並透過法律性質及立法模式分析,以法律實然面與應然面為論述基礎,展開相應之民眾參與制度探討。
現行環境風險管制之民眾參與機制,其資訊公開之方式應更即時、多元;參與對象應適度放寬,惟須兼顧行政成本與效率;行政機關對於民眾提出之意見應予回應;而目前以陳述意見為主流之民眾參與方式,應改採聽證或公聽會制度。多元開放的社會,各類價值觀和意見紛呈,面對環境事物複雜性及災害風險不可預測性,管制共識達成不易。此時應採取具審議式民主精神之民眾參與,並以細緻化之多數決方式,以利共識作成。
民眾參與機制之實施,應接受司法審查,藉以督促行政機關,保障民眾程序及實體權益。為避免訴訟冗長有礙民眾權益之即時救濟,應強化暫時權利保護措施,例如假處分。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
第二章 環境風險管制之法律建制
 第一節 行政管制之發展脈絡
 第二節 環境風險管制
 第三節 環境風險管制新趨勢-預防原則
第三章 民眾參與制度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民眾參與之意義與功能
 第二節 基本權利之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
 第三節 正當法律程序
 第四節 民主原則
 第五節 國際公約介紹-阿爾胡斯公約
第四章 民眾參與之方式與選擇基準
 第一節 獲得資訊
 第二節 陳述意見
 第三節 聽證
 第四節 公聽會
 第五節 直接參與決策之形成
 第六節 民眾參與方式之選擇基準
第五章 民眾參與訂定環境災害敏感區劃設標準
 第一節 環境風險管制之適例-環境災害敏感區
 第二節 環境災害敏感區之劃設標準
 第三節 訂定劃設標準之民眾參與
第六章 民眾參與劃設及管制環境災害敏感區
 第一節 劃設及管制之行政行為
 第二節 劃設及管制之民眾參與
 第三節 多元民意之處理
第七章 違反民眾參與規範要求之司法救濟
 第一節 制度之緣起及必要性
 第二節 違反民眾參與規範之態樣及法律效果
 第三節 訴訟權能之探討
 第四節 民眾訴訟(團體訴訟)之介紹
 第五節 訴訟類型之選擇
 第六節 暫時權利保護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研擬敏感區劃設標準之民眾參與制度再建構
 第二節 環境災害敏感區劃設及管制之民眾參與制度檢討
參考文獻: 中文
(一)專書
1.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自刊,2004年1月增訂8版
2.吳庚,行政爭訟法論,自刊,1999年5月修訂版。
3.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2003年9月修訂版。
4.辛年豐,環境風險的公私協力—國家任務變遷的觀點,元照,2014年2月。
5.李惠宗,行政法要義,五南,2002年10月2版。
6.李惠宗,行政程序法要義,五南,2003年5月。
7.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2006年9月3版。
8.岡本正男著,陳樹群、王文能、吳亭燁譯,日本砂防行政管理,科技圖書,2012年11月。
9.林明鏘,國土計畫法學研究,元照,2006年11月。
10.林明鏘,歐盟行政法—德國行政法總論之變革,新學林,2009年11月。
11.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合著,經濟學,自刊,2007年9月3版。
12.陳敏,行政法總論,自刊,2007年7月5版。
13.陳慈陽,環境法總論,元照,2011年11月3版。
14.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2001年4版。
15.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三民,2008年9月6版。
16.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論,元照,2005年2月2版。
17.黃書禮,生態土地使用規範,詹氏,2000年1月。
18.黃舒芃,行政命令,三民,2011年3月。
19.翁岳生主編,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五南,2002年11月。
20.黃錦堂,台灣地區環境法問題研究,月旦,1994年4月。
21.葉俊榮,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翰蘆,1997年11月。
22.葉俊榮,環境政策與法律,元照,2002年4月。
23.蔡茂寅、李建良、林明鏘、周志宏合著,行政程序法實用,新學林,2006年10月3版。
24.Eberhard Schmidt-Aßmann著,林明鏘等譯,行政法總論作為秩序理念—行政法體系建構的基礎與任務,元照,2009年10月。
25.Erich Eyermann著,陳敏等譯,德國行政法院法逐條釋義,司法院,2002年10月。
26.Hartmut Maurer著,高家偉譯,行政法學總論,元照,2002年9月。

(二)期刊論文
1.牛惠之,預防原則之研究—國際環境法處理欠缺科學證據之環境風險議題之努力與爭議,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3期,頁1-71,2005年5月。
2.王必芳,行政命令的抽象司法審查—以法國法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1期,頁129-202,2012年9月。
3.王毓正,從奧爾胡斯公約檢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中民眾參與之規範,公共行政學報,第35期,頁61-117,2010年6月。
4.王毓正,論國家環境保護任務之私化,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頁165-186,2004年1月。
5.李明芝,徵收處分的停止執行:以竹南大埔區段徵收案為例,全國律師,2015年1月號,頁28-36,2015年1月。
6.李建良,永續發展與國家責任,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6期,頁79-112,2000年6月。
7.李建良,行政程序法與人民權利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頁40-57,1999年7月。
8.李建良,行政訴訟實務十年略影(2000年—2010年),月旦法學雜誌,第182期,頁19-62,2010年7月。
9.李建良,德國環境行政法上的資訊公開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87期,頁36-52,2002年8月。
10.李建良,歐盟環境法的演進與發展―從經濟合作到環境共容,法學叢刊,第55卷第4期,頁87-123,2010年10月。
11.李建良,論基本權利之程序功能與程序基本權—德國理論的借鑑與反思,憲政時代,第29卷第4期,頁481-540,2004年4月。
12.李建良,環評公民訴訟與行政裁量:長庚復健分院廢棄土方外運案—簡析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字第1214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26期,頁62-71,2013年6月。
13.李建良,環境公民訴訟的訴訟類型與程序要件—美麗灣渡假村環評公民訴訟裁判綜合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211期,頁25-43,2012年11月。
14.李建良,損害的難於回復與權利的暫時保護:大埔農地徵收處分停止執行案—簡析台中高等行政法院102年度停字第11號裁定,台灣法學雜誌,第229期,頁91-100,2013年8月。
15.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 1 期,頁60-61,1995年5月。
16.林依仁,民主正當性成分與其程度,政大法學評論,第129期,頁75-166,2012年10月。
17.林明昕,撤銷訴願及撤銷訴訟之訴訟權能,法學講座,創刊號,頁85-92,2002年1月。
18.林明鏘,建築管理法制基本問題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2期,頁29-76,2001年3月。
19.林明鏘,都市更新之公共利益—兼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7期,頁121-139,2013年7月。
20.林素鳳,日本政府資訊公開法制及其施行成效,月旦法學雜誌,第87期,頁53-64,2002年8月。
21.柯勇全,由防災土地管理觀點探討特定水土保持區劃定,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3卷第4期,頁27-61,2006年12月。
22.洪德欽,預防原則歐盟化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29卷第2期,頁1-56,2011年6月。
23.宮文祥,當行政遇上科學—從風險評估談起—以美國法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頁90-112,2008年2月。
24.張四明,成本效益分析在政府決策上的應用與限制,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期,頁45-80,2001年8月。
25.張志偉,論民主原則之圖像—以德國與美國法之民主正當性傳遞模式為借鏡,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2期,頁165-219,2007年5月。
26.張其祿,政府管制政策績效評估—以OECD國家經驗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38期,頁49-97,2006年7月。
27.張桐銳,行政法與合作國家,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頁25-53,2005年6月。
28.張嘉尹,環境保護入憲的問題—德國經驗的初步考察,月旦法學雜誌,第38期,頁86-96,1998年7月。
29.張福建,多元主義與合理的政治秩序: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評釋,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頁112-132,1997年6月。
30.盛子龍,撤銷訴訟之訴訟權能,中原財經法學,第7期,頁1-47,2001年12月。
31.許宏達,行政機關專業案件委外審查制度之法律研究—以水土保持計畫之審核為中心,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3卷第4期,頁109-168,2006年12月。
32.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頁64-75,2003年9月。
33.許國賢,多元主義與民主,行政暨政策學報,第50期,頁1-31,2010年6月。
34.許國賢,商議式民主與民主想像,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頁61-92,2000年12月。
35.許登科,行政程序中程序瑕疵之法律效果(一),法學講座,第14期,頁9-24,2003年2月。
36.許登科,淺論行政程序中程序瑕疵之法律效果—以行政程序法為中心,全國律師,1999年10月號,頁60-73,1999年10月。
37.許耀明,風險管理與風險治理—以GMO/GMF為例,2007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頁197-239,2008年3月。
38.郭昱瑩,決策幫手:成本效益分析之概念與實務,T&D飛訊,第30期,考試院國家文官培訓所,頁1-18,2005年2月。
39.陳仲嶙,環境影響評估事件之司法審查密度—比較制度分析的觀點,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4期,頁107-168,2014年3月。
40.陳怡如,司法院大法官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違憲審查標準之探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頁179-206,2007年5月。
41.陳俊宏,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第9期,頁85-122,1998年9月。
42.陳英淙,探討行政程序中聽證制度之憲法法理,憲政時代,第23卷第4期,頁96-100,1998年4月。
43.陳惠芬,從立法解讀地質法,地質雜誌,第30卷第1期,頁42-46,2011年3月。
44.陳朝政、楊三東,審議式民主在民主教育的實踐,高雄師大學報,第32期,頁47-69,2012年6月。
45.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保障—以我國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頁362-373,2004年1月。
46.陳愛娥,行政行為形式—行政任務—行政調控—德國行政法總論改革的軌跡,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頁9-18,2005年5月。
47.陳愛娥,我國行政程序法立法過程中的幾個特點,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頁34-40,1999年7月。
48.傅玲靜,計畫確定程序法制之實然與應然—以行政機關建設大眾捷運系統之計畫確定程序為中心,中原財經法學,第16期,頁45-115,2006年6月。
49.湯德宗,具體違憲審查與正當程序保障—大法官釋字第535號解釋的續構與改造,憲政時代,第29卷第4期,頁445-480,2004年4月。
50.湯德宗,論美國公務員不受恣意免職之保障,政大法學評論,第32期,頁253-316,1985年12月。
51.程明修,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以公私協力行為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頁37-65,2005年5月。
52.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第167期,頁127-136,2009年4月。
53.馮豐隆,環境影響評估與森林經營,台灣林業,第14卷第1期,頁37-39,1988年3月。
54.黃之棟、黃瑞祺,管不管都危險:論風險的管制與管制的風險,科技法律透析,第22卷第7期,頁23-29,2010年7月。
55.黃昭元,美國總統與國會的權力平衡—分離又分享的伙伴關係,當代雜誌,第161期,頁10-25,2001年1月。
56.黃舒芃,「行政正確」取代「行政合法」—初探德國行政法革新路線的方法論難題,中研院法學期刊,第8期,頁259-314,2011年3月。
57.黃舒芃,我國行政權民主正當性基礎的檢視—以德國公法釋義學對於行政權民主正當性概念的詮釋為借鏡,憲政時代,第25卷第2期,頁61-95,1999年10月。
58.黃舒芃,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頁1-45,2004年12月。
59.黃錦堂,《行政法總論之改革:基本問題》要義與評論,憲政時代,第29卷第2期,頁249-283,2003年10月。
60.黃錦堂,財產法保障與水源保護區之管理:德國法的比較,臺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3期,頁1-46,2008年9月。
61.黃錦堂,論行政程序法之理念與行政程序之類型,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頁58-66,1999年7月。
62.黃錦堂,論環境法之訴權—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5年度訴字第1061號判決評論,法令月刊,第62卷第1期,頁17-34,2011年1月。
63.葉乃菁,節點型科技決策分工模式—丹麥、瑞典、德國與瑞士,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009年9月號,頁979-1003,2009年9月。
64.廖元豪,行政不只是「執行」,而是「決策」—行政決策的程序民主不容忽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0期,頁6-8,2005年5月。
65.廖元豪,行政程序的憲法化—論行政處分之正當法律程序,世新大學學報,第9期,頁213-267,1999年10月。
66.劉正山,當前審議式民主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中國行政評論,第17卷第2期,頁109-132,2009年12月。
67.劉靜怡,美國1996年電子資訊自由法之分析與評論,月旦法學雜誌,第87期,頁65-75,2002年8月。
68.蔡茂寅,公法上之爭議與行政訴訟—司法權界限理論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期,頁123-127,1999年12月。
69.蕭文生,自程序與組織觀點論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第25卷第3期,頁27-54,2000年1月。
70.賴沅暉,開放與防衛的角力:基因改造產品管制的政策抉擇,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9期,頁39-78,2009年12月。
71.鍾秉正,從國家責任理論看「水土保持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頁64-83,2005年12月。
72.顧忠華,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政治大學學報,第69期,頁57-79,1994年9月。
73.塩野宏,林素鳳譯,日本的政府資訊公開(情報公開)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40期,頁121-125,1998年9月。

(三)專書論文
1.Eberhard Schmidt-Aßmann著,林明鏘譯,憲法理念對行政訴訟之影響,載:當代公法新論(下)—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頁353-397,2002年7月。
2.Sergio Bellucci,江盈誼編譯,搭起科技和社會的橋樑:瑞士經驗,載:口中之光: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台灣智庫,頁55-61,2007年8月。
3.吳志光,論不服行政機關程序行為之救濟與行政法院之審查基準,載:行政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五),司法院,頁367-407,2007年12月。
4.吳信華,行政計畫與計畫確定程序,載: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五南,頁537-573,2000年12月。
5.李建良,保護規範理論之思維與應用—行政法院裁判若干問題舉隅,載:2010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249-520,2011年11月。
6.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載: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頁55-101,1999年7月。
7.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載: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頁59-125,2000年12月。
8.李建良,論基本權的位階次序與司法審查標準,載:憲法理論與實踐(三),新學林,頁129-191,2004年7月。
9.李建良,環境議題的形成與國家任務的變遷,載: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1憲法,三民,頁277-342,1998年8月。
10.李英毅,核電廠設立許可程序之公眾參與,載: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論文集:現代國家與憲法,元照,頁1505-1550,1997年3 月。
11.李惠宗,主觀公權利、法律上利益與反射利益之區別,載: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五南,頁141-168,2000年12月。
12.李震山,程序基本權,載: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頁265-295,2007年7月。
13.李震山,論「程序基本權」之建構與落實—幾個行政程序法適用問題之探討,載:行政程序法之檢討、傳播行政之爭訟,台灣行政法學會,頁63-99,2003年7月。
14.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載: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頁1-59,1993年4月。
15.林火旺,自由主義與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載: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頁1-10,2002年6月。
16.林明鏘,論基本國策—以環境基本國策為中心,載:現代國家與憲法,月旦,頁1463-1504,1997年3月。
17.林明鏘,憲法與行政程序,載: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頁343-375,2002年12月。
18.林昱梅,行政訴訟上「訴訟權能」要件之探討,載:行政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四),司法院,頁1-49,2005年12月。
19.林超駿,如何繼受美國法上之憲法解釋理論,以促進大法官之釋憲功能,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3-90,2002年9月。
20.張桐銳,合作國家,載:當代公法新論(中) —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頁549-580,2002年7月。
21.許宗力,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行政程序建制原則之研究,載: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頁361-394,1999年3月。
22.許宗力,行政程序的透明化與集中化,載: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頁339-359,1999年3月。
23.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載: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頁153-178,1999年3月。
24.許宗力,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大法官釋字第488號解釋評析,載: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頁245-260,2007年1月。
25.許宗力,論法律保留原則,載:法與國家權力,月旦,頁117-213,1996年12月2版。
26.郭介恆,正當法律程序—美國法制之比較研究,載: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第2冊,三民,頁129-167,1998年8月。
27.陳英鈐,撤銷訴訟的訴權,載: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五南,頁981-1008,2000年12月。
28.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所衍生的問題,載:憲法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235-272,2000年8月。
29.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及對第三者效力理論,載: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元照,頁56-139,1999年。
30.湯德宗,三權憲法、四權政府與立法否決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INS v.s Chadha案評釋,載:權力分立新論(卷一),元照,頁533-608,2005年4月。
31.湯德宗,行政程序中的迴避義務,載:行政程序法論,元照,頁277-329,2003年10月2版。
32.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載:翁岳生編,行政法(下),頁791-792,2000年7月二版。
33.湯德宗,論正當行政程序,載:行政程序法論,元照,頁1-49,2003年10月2版。
34.湯德宗,論行政立法之監督—「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章起草構想,載:行政程序法論,元照,頁211-276,2003年10月2版。
35.湯德宗,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載:行政程序法論,元照,頁51-82,2003年10月2版。
36.湯德宗,論違反行政程序的法律效果,載:行政程序法論,元照,頁85-125,2003年10月2版。
37.湯德宗,論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載:行政程序法論,元照,頁175-192,2004年2版。
38.程明修,請求行政機關訂定法規命令之行政訴訟,載:行政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四),司法院,頁125-174,2005年12月。
39.程明修,課予義務訴訟與一般給付訴訟間選擇之爭議問題分析,臺灣法學雜誌,第88期,頁50-70,2006年11月。
40.黃錦堂,行政法的發生與發展,載:翁岳生編,行政法(上)第二章,元照,頁33-106,2006年3月。
41.黃錦堂,行政程序法理念與重要釋義問題之研究,載:翁岳生祝壽論文集:當代公法新論(中),元照,頁373-419,2002年7月。
42.葉俊榮,美國最高法院與正當法律程序,載: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例之研究,1990~1992(焦興鎧主編),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59-104,1995年6月。
43.董保城,暫准報考國家考試假處分之探討,載:公法上暫時處分與權利救濟、公平交易與環境保護新思維,台灣行政法學會,頁1-39,2012年8月。
44.廖義男,計畫確定程序規範之探討—台灣行政程序法立法中爭論之議題,載:行政法之基本建制,三民,頁175-220,2003年6月。
45.蔡志方,從人性尊嚴之具體化,論行政程序法及行政救濟法之應有取向,載: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一),三民,頁351-414,1992年1月。
46.蔡宗珍,國民主權於憲政國家之具體結構與相關問題之檢討,載:憲法與國家(一),元照,頁45-63,2004年4月。
47.蔡茂寅,行政程序法草案之重要內容(三)—重要之程序規定,載:行政程序法草案研討會論文集,法務部,頁83-104,1999年2月。
48.蕭文生,行政處分之停止執行,載:行政事件裁判研究與評析,元照,頁135-144,2015年3月。
49.蕭文生,行政處分程序瑕疵之法律效果,國家、地方自治、行政秩序,元照,頁123-152,2009年10月。
50.蕭文生,專家學者參與國家決定之法律問題,載:國家、基本人權、政府組織,五南,頁155-208,2011年6月。
51.顧忠華,風險、社會與倫理,載: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巨流,頁17-45,2007年12月。

(四)博碩士論文
1.王泓鑫,山坡地集合住宅社區開發管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張英磊,多元移植與民主轉型過程中我國環評司法審查之發展一—個以回應本土發展脈絡為目的之比較法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3.許辰舟,行政決策中的人民參與—參與模型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郭淑珍,科技領域的風險決策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5.黃舒芃,行政權力管理醫療體制的民主正當性基礎-以臺灣全民健保制度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6.詹凱傑,論行政訴訟法上之團體訴訟,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7.劉家昆,教師申訴法制與正當法律程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8.蔡進良,行政程序中之正當法律程序—憲法規範論,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9.蔡穎瑩,論我國行政程序聽證制度之建構—以美國法為比較基礎,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10.盧文琦,行政立法請求權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11.盧柏岑,私人參與組成的行政委員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12.蘇宏杰,從正當法律程序看行政處分聽證之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五)其他
1.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政府資訊公開法改進之研究,法務部委託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湯德宗),2009年9月。
2.中華經濟研究院,環境政策與開發計畫成本效益分析作業參考手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2012年12月。
3.立法院關係文書,院總第1584號,1995年4月1日。
4.史美強、廖興中,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之探討,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2001年4月。
5.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環境敏感地區土地規劃與管理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5年12月。
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潛勢溪流劃設作業手冊,2013年10月。
7.行政程序法立法資料彙編,行政院提案說明二,五南,1999年3月。
8.周桂田,爭議性科技之風險溝通—以基因改造工程為思考點,載:生物多樣性:社經法規篇,教育部顧問室,2005年。
9.林火旺,多元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第五屆美國文學思想研討會,1995年10月。
10.林秀蓮,行政程序法有關聽證制度之檢討,聽證制度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2004年2月。
11.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原住民地位與權利保障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
12.林明鏘,行政命令之聽證程序—以全民健保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為例,聽證制度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2004年2月。
13.林昱梅,食品安全之風險管理規範—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1年度訴字第93號判決出發,行政院101年度學術研討會,2012年12月。
14.法務部法律事務司,考察美國「聽證」及「政府資訊公開」之實施情形報告,2012年3月。
15.范玫芳,科學民主化和參與式科技評估:能源決策困境與制度變革,第四屆發展研究年會,2012年10月。
16.財團法人戴炎輝文教基金會,美國行政法法官制度建構及相關問題研究,行政院法規會委託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郭介恆),2005年11月。
17.國民大會秘書處,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實錄(上冊),1998年。
18.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風險社會下的人權保障與法律調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葛克昌),2000年1月。
19.張石角,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敏感區調查及保育系統之規劃研究,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1996年6月。
20.蔡勳雄、郭博堯,紐約世貿崩毀餘「塵」未了-石棉啟示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2001年11月。
21.鐘秉正,特定水土保持區之劃定與補償-法律學的比較與分析,水土保持法律學術研討會,2005 年 11 月。

外文
(一)專書
〈英文〉
1.Alder, John, General Principles Of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Palgrave (4th ed., 2002).
2.Beatley, Timothy et al.(Raymond J. Burby ed.), Cooperating with Nature: Confronting Natural Hazards with Land-Use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Joseph Henry Press (1998).
3.Beck, Ulrich,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Sage Publications (1992).
4.Berlin, Isaiah, 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Vintage Books (1990).
5.Birnie, Patricia & Boyle, Ale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2002).
6.Boardman, Anthony E. et al., Cost-Benefit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Prentice Hall (1996).
7.Bohman, James, Public Deliberation: Pluralism,Complexity,and Democracy, MIT Press (1996).
8.Cutmann, Amy & Thompson, Dennis,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9.David M. Pritzker & Deborah S. Dalton (edit.), Negotiated Rulemaking Sourcebook, Administrative Confer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5).
10.Downs, Anth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Harper Collins (1957).
11.Dworkin, Ronald, 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 Principles for a New Political Debat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12.Edley Jr., Christopher, Administrative Law: Rethinking Judicial Control of Bureaucrac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3.Elster, J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4.Gellhorn, Ernest & Levin, Ronald M., 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 West Group (4th ed., 1997).
15.Gray, John, Enlightenment’s Wake, Routledge Press (1995).
16.Mashaw, Jerry L., Due Process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7.Mileti, Dennis S., Disasters by Design: 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9).
18.Pierce, Richard Jr., Administrative Law Treatise (vol.Ⅱ) (4th ed., 2002).
19.Pierce, Richard Jr./ Shapiro, Sidney A./ Verkuil, Paul R., 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 Thomson & West (4th ed., 2004).
20.Press, Daniel, Democratic Dilemmas in the Age of Ecology: Tree and Toxics in the American West,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1.Rawls, John, Political Lib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22.Rawls, John, The Theory of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ed. 1999).
23.Romp, Graham, Game Theory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4.Rose-Ackerman, Susan,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The Limits of Public Law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5.Sands, Philipp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2003).
26.Schuck, Peter (edit), Found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Law, Foundation Press
27.Slovic, Paul, The Perception of Risk, Earthscan (2000).
28.Stevens, Ed, Due Process And Higher Education: A Systemic Approach to Fair Decision Making,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29.Sunstein, Cass R., Risk and Reason: Safety,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0.Varnes, David J., Landslide hazard zonation: a review of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1984).
〈日文〉
1.小早川光郎,行政手続法逐条研究,有斐閣,1996年。
2.宇賀克也,行政手続法の解說,学陽書房,1996年第2次改定版。
3.宇賀克也,改正行政手続法とパブリック・コメント,第一法規,2006年。
4.芝池義一,行政法総論講義,有婓閣,1994年2版。
5.室井力、芝池義一、浜川清,コンメンタール行政手続法,日本評論社,1997年。
6.兼子仁、椎名慎太郎,行政手続條例制定の手引,学陽書房,1995年。
7.總務廳行政管理局,逐条解說行政手続法(增補),1994年。
8.塩野宏,行政法Ⅰ,有斐閣,1994年2版。

(二)期刊論文
1.Aleinikoff, Alexander,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Age of Balancing, 96 Yale L. J. 943-1005 (1987).
2.Beck, Ulrich,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the Risk Society: Question of Survival, Social Structure & Ecological Enlightement, 9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97-123 (1992).
3.Carrara, Alberto /Crosta, Giovanni /Frattini, Paolo, Comparing models of debris-flow susceptibility, 94 Geomorphology 353-378 (2008).
4.Coglianese, Cary, Assessing Consensus: The Promise and Performance of Negotiated Rulemaking, 46 Duke L. J. 1255-1349 (1997).
5.Fallon, Richard H., Reflections on the Hart and Wechsler Paradigm, 47 Vand. L. Rev. 953-986 (1994).
6.Flax, Karen H., Liberty, Property, and the Burger Court: the Entitlement Doctrine in Transition, 60 Tul. L. Rev. 889-926 (1986).
7.Freeman, Jody,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45 UCLA L. Rev. 1-98 (1997).
8.Friendly, Henry, Some Kind of Hearing, 123 U. Pa. L. Rev. 1267-1296 (1975).
9.Gundel, Stephan, Towards a New Typology of Crises, 13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106-115 (2005).
10.Herman, Susan N., The New Liberty: the Procedure Due Process Rights of Prisoners and Others Under the Burger Court, 59 N. Y. U. L. Rev. 482-575 (1984).
11.Johnston, Peter,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Europe's New Policy Challenge, 3(2)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olicy 95-101 (2001).
12.Mashaw, Jerry L., The Supreme Court’s Due Process Calculus for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in Mathew v.s. Eldridge: Three Factors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Value, 44 U. Chi. L. Rev. 28-59 (1976).
13.Pierce Jr., Richard, The Due Process Counterrevolution of the 1990s? 96 Colum. L. Rev. 1973-2000 (1996).
14.Redish, Martin H. & Marshall, Lawrence C., Adjudicatory Independence and the Values of Procedural Due Process, 95 Yale L. J. 455-505 (1986).
15.Reich, Charles A., Individual Rights and Social Welfare: The Emerging Local Issues, 74 Yale L. J. 1245-1257 (1965).
16.Reich, Charles A., The New Property, 73 Yale L. J. 733-768 (1964).
17.Rose-Ackerman, Susan,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Law under Siege: Is Germany a Model? 107 Harvard L. Rev. 1279-1302 (1994).
18.Stewart, Richard B.,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Limits of Legal Control, 1 Harv. Envtl. L. Rev. 1-22 (1985).
19.Stewart, Richard B., The Reformation of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Law, 88 Harvard L. Rev. 1669-1813 (1975).
20.Walker, Vern, The Siren Songs of Science: Toward a Taxonomy of Scientific Uncertainty for Decision-maker, 23 Conn. L. Rev. 567-626 (1991).

(三)專書論文
1.Achterberg, Wouter, Sustainability and Associative Democracy, Democracy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Prospects, 157-174, Edward Elgar (1996).
2.Barry, John, Sustainability, Political Judgement and Citizenship: Connecting Green Politics and Democracy, Democracy and Green Political Thought, 115-131, Routledge Press (1996).
3.Cohen, Joshua, Deliberative and Libert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185-28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四)其他
〈英文〉
1.Aarhus Convention, Convention 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Access to justice in Environmental Matters (1998).
2.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itiativ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Risk Manmgement—A Model of Multinationals, Working Paper No.10, Harvard University (2005).
3.Court of First Instance of the European Union,T-54/99, Max.mobil Telekommunikation Service v.s. Commission, Jan. 30, 2002. T-211/02, Tideland Signal v.s. Commission, Sep. 27, 2002.
4.Directive 2001/18/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Deliberate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nd Repealing Council Directive 90/220/EEC (2001).
5.European Commission, 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 and Mr. Vitorino, Application of the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SEC 380/3 (2001).
6.Ministry of Land,Infrastructure, Transport and Tourism,Japan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Strategic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 Planning-Flood Disasters, www.mlit.go.jp/river/basicinfo/english/pdf/guigelines_jpn.pdf
7.Regulation (Ec) No. 178/2002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laying dow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food law,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and laying down procedures in matters of food safety (2002).
8.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174/82, 1983. C-180/96, 1998. T-13/99, 2002. T-74/00, 2002. 192-01, 2003.
9.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TFEU, The Lisbon Treaty) (amend version, 2009).
10.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4).
11.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1994).
12.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World Commission on the Ethic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OMEST),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2005).
13.United Nations, The General Assembly, World Charter for Nature (1982).


相關法條:
相關判解: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許宏達,環境風險管制下民眾參與制度之法制研究-以環境災害敏感區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2016年01月。
返回功能列
1.第一章 緒論(52 點)
2.第二章 環境風險管制之法律建制 第一節 行政管制之發展脈絡(40 點)
3.第二章 環境風險管制之法律建制 第二節 環境風險管制(80 點)
4.第二章 環境風險管制之法律建制 第三節 環境風險管制新趨勢-預防原則(40 點)
5.第三章 民眾參與制度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民眾參與之意義與功能(20 點)
6.第三章 民眾參與制度之理論基礎 第二節 基本權利之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36 點)
7.第三章 民眾參與制度之理論基礎 第三節 正當法律程序(60 點)
8.第三章 民眾參與制度之理論基礎 第四節 民主原則(84 點)
9.第三章 民眾參與制度之理論基礎 第五節 國際公約介紹-阿爾胡斯公約(48 點)
10.第四章 民眾參與之方式與選擇基準 第一節 獲得資訊(52 點)
11.第四章 民眾參與之方式與選擇基準 第二節 陳述意見(76 點)
12.第四章 民眾參與之方式與選擇基準 第三節 聽證(96 點)
13.第四章 民眾參與之方式與選擇基準 第四節 公聽會(36 點)
14.第四章 民眾參與之方式與選擇基準 第五節 直接參與決策之形成(64 點)
15.第四章 民眾參與之方式與選擇基準 第六節 民眾參與方式之選擇基準(52 點)
16.第五章 民眾參與訂定環境災害敏感區劃設標準(152 點)
17.第六章 民眾參與劃設及管制環境災害敏感區 第一節 劃設及管制之行政行為(88 點)
18.第六章 民眾參與劃設及管制環境災害敏感區 第二節 劃設及管制之民眾參與(144 點)
19.第六章 民眾參與劃設及管制環境災害敏感區 第三節 多元民意之處理(44 點)
20.第七章 違反民眾參與規範要求之司法救濟 第一節 制度之緣起及必要性(8 點)
21.第七章 違反民眾參與規範要求之司法救濟 第二節 違反民眾參與規範之態樣及法律效果(48 點)
22.第七章 違反民眾參與規範要求之司法救濟 第三節 訴訟權能之探討(52 點)
23.第七章 違反民眾參與規範要求之司法救濟 第四節 民眾訴訟(團體訴訟)之介紹(20 點)
24.第七章 違反民眾參與規範要求之司法救濟 第五節 訴訟類型之選擇(48 點)
25.第七章 違反民眾參與規範要求之司法救濟 第六節 暫時權利保護(40 點)
26.第八章 結論(72 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