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 社群分享
論著名稱:
憲法上居住權之建構與實現-以司法審查為核心(Constitu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Housing: Focusing on Judicial Review)
文獻引用
研 究 生: 陳冠瑋
指導教授: 許宗力(Tzong-Li Hsu)
出版日期: 2016.08
出版地區: 台灣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頁  數: 253 點閱次數: 1223
下載點數: (本篇論著電子全文可分章下載) 銷售明細: 權利金查詢 變更售價
授 權 者: 陳冠瑋
關 鍵 詞: 居住權司法審查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適足性最低核心遷離之正當程序生存權可裁判性決策程序審查比例原則
中文摘要: 著眼於我國諸多與居住相關之爭議,以及隨著對國際人權法之重視,關於居住權之關注亦日漸提升,本文嘗試架起從「人權」到「憲法中基本權」之橋樑,探討憲法上居住權建構與實現之可能性與方式,並以在「權利承認」與「權利實現」皆具重大任務之司法審查為討論核心。
首先,在建構權利方面,本文整理了憲法對居住保障之淵源、正當性基礎以及當代比較憲法上之規範模式,並進一步分析憲法權利化之路徑,而認為我國在社會憲法體質、公約誡命與實際需求下,可以嘗試透過憲法解釋之路徑,使居住權「真正地」成為我國憲法上基本權。本文討論了諸多憲法上可以容納居住權之立足點,在許多可能中,認為憲法第 15 條生存權係最能容納居住權者,且居住權之保護領域與基本權功能皆有辦法與生存權接軌,但也認為,憲法上生存權、居住權都不應該只停留在對於最低核心之保障。
而嘗試建構權利之可能後,也面臨權利實現之難題,亦即飽受爭議之司法審查。本文認為不應基於可裁判性之爭議放棄司法審查,而應尋求適合之司法審查模式,從而透過比較法之觀察,最後建議兩種可能之審查模式:決策程序審查、以及比例原則搭配程序審查,此二模式之優點皆係透過對政治部門說理之要求,緩和由司法者取而代之做決定之困擾,且得以透過過程之透明性,呼應民主之要求。另外,本文亦初步提出諸多須注意之特殊案型。而公約扮演之角色,則是於司法審查過程中將其重要內涵融匯進入憲法上居住權,以強化權利之保障。
英文關鍵詞: The right to housingjudicial review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adequacyminimum coredue process of evictionright to lifejusticiabilitydecision-making reviewprinciple of propotionality
英文摘要: There are numerous controversies related to housing in Taiwan recently. Meanwhile, with the growing emphasizing o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law, the right to housing has been concerned frequently. This thesis tri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human rights” and “constitutional rights”,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and the ways to constitute and to realize the right to housing in the consitution, focusing on judicial review, an essential mechanism to “recognizing rights” as well as “realizing rights”.
First of all, with respect to constituting right,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housing protection in constitutions, the legitimate basis of the right and the regulatory model on modern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 analyzing the approaches to constitute constitutional right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under the social-state constitution in Taiwan, the demand from covenants and actual needs, it is worth trying to constitute the right to housing as a constitutional right through interpretation. This thesis as well discusses several constitutional bases to accommodate the right to housing, and claims that through the “right to life” of Article 15 is the most possible way to include the right to housing. Besides, the “Schutzbereich”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right to housing are both capable of connecting to the right to life. However, the protection of right to life and housing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minimum core.
When it comes to the realization, i.e., the highly controversial judicial review, this thesis claims that it cannot be abandoned merely due to the controversy of justiciability. Instead, the suitable review model should be found. Therefore, through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wo possible ways: “decision-making review” and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combined with procedural review”. The advantage of these two models is to ease up the controversy of making decisions by the judiciary through demanding political sectors to reasoning, and through transparency to democratize the judicial process.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also introduces several special types of housing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noticed. Moreover,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during the judicial review process, the content and spirit of the covena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right to housing in the constitu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第一項 研究動機
  第二項 問題提出
 第二節 論述取徑與研究範圍
  第一項 論述取徑
   壹、研究觀點
   貳、基本立場
  第二項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貳、研究限制
 第三節 研究架構
 第四節 居住權之概念與名詞說明
  第一項 居住權之概念
   壹、概說
   貳、國際人權法上相關概念之演進
    一、居住權概念之形成與發展
    二、聯合國與國際組織部分
    三、區域組織部分
    四、《經社文公約》對居住權概念之重要地位
   參、公約之核心內涵整理
    一、禁止歧視-人人皆有居住權
    二、住所之適足性(adequacy)
    三、避免強制驅逐-國家驅逐行為之正當法律程序
   肆、本文對於居住權概念之設定
    一、概念設定
    二、用詞選擇與名詞區辨
  第二項 名詞說明
第二章 權利存在之選擇:憲法上居住權之意義
 第一節 「居住」受憲法保障之正當性
  第一項 居住保障概念之緣起
  第二項 不同向度之正當性來源
   壹、理性主義與共識主義
   貳、理性主義提供之正當性來源
   參、共識主義提供之正當性來源
   肆、小結:現代社會居住保障之需求及多元向度的正當性來源
 第二節 居住作為權利?
  第一項 反對居住作為權利之論述
   壹、反對建構權利之觀點
    一、觀點一:粉飾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帶來的不正義?
    二、觀點二:更深的國家介入?
   貳、對權利性格之質疑
    一、「權利」或是「正義」?
    二、不確定性
    三、權利彼此衝突
   參、小結
  第二項 支持居住作為權利之論述
   壹、回應「反對建構居住權之觀點」
   貳、回應「對權利性格之質疑」
   參、支持「建構權利」之理由
    一、權利帶來權力,尤其是對少數群體
    二、權利對於定義價值之功能
  第三項 本文評析
 第三節 居住作為憲法上權利?
  第一項 憲法上權利之意義
  第二項 憲法位階居住權之利弊
   壹、質疑與反對
   貳、居住權納入憲法之優點
   參、綜合評析
  第三項 憲法規範模式與憲法權利化之路徑分析
   壹、憲法規範模式與憲法權利化路徑概說
    一、當代憲法與居住保障
    二、四種模式與兩種途徑
   貳、憲法規範模式分析
    一、純政策、法律模式
    二、方針條款模式與客觀規範模式
    三、主觀權利模式
    四、模式選擇之考量因素
   參、主觀權利模式之憲法權利化路徑分析
    一、解釋路徑
    二、憲改路徑
    三、路徑選擇之考量因素
   肆、小結
 第四節 小結:權利存在係「選擇」
第三章 憲法上居住權是否存在於我國?
 第一節 基礎體質:社會憲法
  第一項 憲法文本涉及居住保障之基礎探尋
   壹、社會國原則
   貳、基本權與基本國策
    一、生存權
    二、居住及遷徙自由?
    三、基本國策
  第二項 我國憲法文本即蘊含居住保障之意旨
 第二節 轉捩點?:兩公約之施行與憲法解釋之互動
  第一項 兩公約與施行法之意義
   壹、兩公約與施行法於我國之沿革與實踐架構
    一、沿革
    二、實踐架構
   貳、公約於我國居住權之意義
    一、對居住權權利意識之影響
    二、對居住權圖像之影響
  第二項 對憲法解釋之觀察-蓄勢待發的居住「權」?
   壹、概說
   貳、公約施行前:以釋字第 542 號解釋為例
   參、釋字第 709 號解釋評析
    一、適足居住權之登場?
    二、意見書之見解
    三、失之交臂的釋字第 709 號解釋
   肆、釋字第 727 號與第 732 號解釋評析
    一、釋字第 727 號解釋
    二、釋字第 732 號解釋
   伍、小結
 第三節 三權實踐之蹤跡
  第一項 行政權與立法權
   壹、行政權之整體住宅政策與國家報告
   貳、住宅法之出現
   參、簡析
    一、規範結構之特色
    二、遷離之正當程序?
    三、小結
  第二項 一般法院
   壹、形式分析:提及方式與脈絡
   貳、實質分析:一般法院之居住權概念與適用
    一、公約上居住權之運用
    二、憲法上生存權之運用
  第三項 小結
 第四節 小結:難謂存在的憲法上居住權
第四章 建構我國憲法上居住權
 第一節 是否/如何建構我國憲法上居住權
  第一項 我國是否/為何需要憲法上居住權
   壹、需求:當前之癥結
   貳、因應需求:以憲法上居住權作為可能解方
  第二項 憲法規範模式選擇
   壹、方針條款模式
   貳、客觀規範模式
   參、主觀權利模式
  第三項 憲法權利化之路徑選擇
   壹、憲改路徑
   貳、解釋路徑
 第二節 居住權於我國憲法之立足點
  第一項 憲法第 7 條平等權?
  第二項 憲法第 10 條居住遷徙自由?
  第三項 憲法第 15 條財產權?
  第四項 憲法第 15 條生存權?
  第五項 憲法第 22 條概括基本權?
  第六項 本文評析
   壹、解釋路徑之具體模式
    一、模式 A1:憲法第 22 條之新基本權
    二、模式 A2:憲法第 10 條之「新型態居住權」
    三、模式 B:完整納入憲法第 15 條之生存權
    四、模式 C:割裂解釋
   貳、本文建議
 第三節 居住權作為憲法上基本權
  第一項 居住權之基本權性質
   壹、權利主體
   貳、拘束對象
   參、保護領域
    一、禁止居住歧視
    二、遷離之正當程序
    三、適足性-真正的難題
  第二項 居住權之基本權功能
   壹、功能體系的採擇與建立
   貳、居住權之防禦功能
   參、居住權之保護功能
    一、保護義務功能
    二、物質性給付權
    三、組織與程序之保障功能:程序性給付權
 第四節 居住權之基本權衝突
  第一項 衝突情形
  第二項 解決方向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權利實現之難題:居住權之司法審查
 第一節 居住權是否具有可裁判性?
  第一項 可裁判性問題概說
  第二項 回應與評析
 第二節 居住權司法審查之困境
  第一項 法秩序層面之困境
   壹、居住權之立法形成空間與司法審查
   貳、居住權之行政裁量空間與司法審查
  第二項 法實踐層面之困境
 第三節 相關司法審查模式之比較法觀察
  第一項 比較法之意義
   壹、基本釐清
   貳、觀察重點
  第二項 比較法上模式參考
   壹、條件性權利審查模式
    一、以印度 Olga Tellis 案為例(1985)
    二、模式分析
   貳、合理性審查模式
    一、以南非 Grootboom 案為例(2001)
    二、模式分析
   參、程序公平審查模式
    一、以南非 Joseph 案為例(2009)
    二、模式分析
   肆、正當立法程序審查模式
    一、以德國 Hartz IV 案為例(2010)
    二、模式分析
   伍、行政裁量判斷過程審查模式
    一、以日本老年津貼廢止案為例(2012)
    二、模式分析
  第三項 比較法模式之綜合評估
   壹、模式特色整體分析
    一、基本權功能
    二、程序/實質審查
   貳、最低核心之意義與處理
   參、公約之運用
 第四節 我國居住權司法審查模式之嘗試
  第一項 概說
   壹、居住權司法審查於我國之意義
   貳、公約於司法審查之機能
  第二項 建立可操作之司法審查模式
   壹、基本原則
    一、以生存權為立足點之司法審查
    二、憲法要求與類型化之嘗試
    三、程序審查或實質審查?
    四、如何處理最低核心或適足?
   貳、模式建議
    一、模式 A:決策程序審查
    二、模式 B:比例原則與程序審查
  第三項 普通法院與憲法上居住權
  第四項 特殊案型之司法審查考量淺析
   壹、對歷史違建型非正式聚落之拆遷
   貳、對特別脆弱者之居住權保障
    一、障礙者
    二、老人及兒童
   參、遊民之基本居住保障
   肆、原住民族之居住保障
   伍、天然災害相關居住問題
   陸、監所之居住權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打造不存在的天平 -建構與實現我國憲法上居住權的選擇與方法
 「從憲法的觀點…」 -法學論述者的盼望與侷限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般書籍
李惠宗(2015),《憲法要義》,七版,台北:元照。
李震山(2011),《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四版,台北:元照。
吳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版,台北:三民。
林佳和(2014),《勞動與法論文集II》,台北:元照。
林萬億(2010),《社會福利》,台北:五南。
周怡君(2012),《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新論》,台北:洪葉。
許志雄(2008),《現代憲法論》,四版。
許宗力(1999),《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
許育典(2013),《憲法》,六版,台北:元照。
許慶雄(1992),《社會權論》,台北:眾文圖書,一版二刷。
郭明政等,《社會法》,第一版,台北:元照。
荊知仁(2001),《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
陳宜中(2013),《當代正義論辯》,台北:聯經。
陳新民(1999),《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台北:元照。
陳新民(2015),《憲法學釋論》,八版,台北:三民。
雷文玫、黃舒芃(2006),〈社會權入憲的分析以及基本國策中有關社會福利政策的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POD版,台北:國家書店。
黎淑慧(2016),《從民生主義看居住正義的實踐》,台北:弘揚圖書。
顏厥安(2004),《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文集》,台北:元照。
翻譯書籍
Christian Starck著,李建良等譯,《法的起源》,台北:元照。
David Harvey,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王玥民合譯(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台北:群學。
Deborah Stone著(1988),朱道凱譯(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Policy Paradox),台北:群學。
Ian McLeod著,楊智傑譯(2005),法理論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
Janusz Symonides著,楊雅婷譯(2009),《人權的概念與標準》,台北:韋伯。
Mark Tushnet著,楊智傑譯(1999),《將憲法踹出法院》,台北:正典。
阿馬蒂亞.庫馬爾.沈恩著,林宏濤譯(2013),《正義的理念》,台北:商周出版。
珊妲.慕孚著,孫善豪譯(2005),《回歸政治》,台北:巨流。
奧比‧薩克思著,陳毓奇、陳禮工譯(2013),《斷臂上的花朵:從囚徒到大法官,用一生開創全球憲法典範》,初版一刷,台北:麥田。
書之篇章
林子儀(1993),Is the welfare right a constitutional right?,收於:氏著《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台北:月旦。
林佳和(2015),〈社會權與社會發展-從理論與實踐觀察大法官的社會理念〉,收於: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學中心、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編著,《社會正義之建構與權利救濟-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二)》,台北:新學林。
法律扶助基金會(2010)。〈聯合國還返難民及流離失所者的住居與財產原則重點整理〉,收於:《回家路:天災與人權國際準則實用手冊》。台北: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李建良(1997),〈基本權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
李建良(2001),〈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台北:學林。
李建良(2002),〈論行政裁量之縮減〉,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中)》,台北:元照。
李建良(2014),〈論國際條約的國內法效力與法位階定序-國際條約與憲法解釋之關係的基礎課題〉,收於:廖福特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八輯》,台北:新學林。
許宗力(2007),〈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台北:元照。
許宗力(2007),〈比例原則與法規違憲審查〉,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台北:元照。
許宗力(2007),〈訂定命令的裁量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
許宗力(2015),〈最低生存保障與立法程序審查-檢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Hartz IV判決〉,收於:黃昭元主編,《法治的傳承與永續(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2010-2013年重要判決之研究》,台北,新學林。
張文貞(2008)。〈跨國憲政主義的合縱與連橫〉,收於:林鈺雄、顏厥安編,《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二)》,台北:元照。
張文貞(2010),〈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臺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收於:社團法人臺灣法學會主編,《臺灣法學新課題(八)》,台北:元照。
郭明政(2006),〈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收於:蘇永欽編,《部門憲法》,第一版,頁311-352,台北:元照。
陳愛娥(2001),〈法治國原則的開放性及其意義核心:法治國內涵的矛盾與其解決的嘗試〉,收於: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基礎法學理論:林文雄教授祝壽論文集》,頁169-204,台北:學林。
黃舒芃(2013),〈立法者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形成自由及及其界限〉,《框架秩序下的國家權力-公法學術論文集》,台北:新學林。
黃舒芃(2013),〈違憲審查中之立法形成空間〉,收於:黃舒芃著,《框架秩序下的國家權力—公法學術論文集》,台北:新學林。
湯德宗(2003),〈論憲法上正當程序保障〉,收於:氏著,《行政程序法論》,增訂二版,台北:元照。
孫迺翊(2015),〈第四章 社會法的憲法基礎〉,收於:《社會法》,第一版,台北:元照。
孫迺翊(2015),〈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與我國社會憲法之比較及其實踐〉,收於: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學中心、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編著,《社會正義之建構與權利救濟-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二)》,台北:新學林。
葉俊榮(2002),〈超越轉型—台灣的憲法變遷〉,收於:李鴻禧編,《憲法縱剖橫切》,頁71-103,台北:元照。
Felix Morka(著),輔仁大學社會文化研究中心(譯)(2004),〈人權鏈環 13:適當住宿權〉《和平叢書》,台北,輔仁大學社會文化研究中心,頁27。
Rainer Pitschas著,李玉君譯(2010),〈歐洲化社會國的社會安全體系〉,收於:Peter Badura/Horst 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台北:聯經
Christian Starck著,許宗力譯(2006),〈基本權利的解釋與影響作用〉,收於:Christian Starck著,許宗力等譯,《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頁311-336,台北:元照。
楊子慧導讀(2010),Christian Starck著,〈憲法規範與政治實務中的聯邦憲法法院〉,【中譯導讀】,收於:Peter Badura/Horst 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上冊,台北:聯經。
期刊論文
石忠山(2012),〈從權力分立觀點論新加坡憲政體制的發展與挑戰〉,《台灣國際研究季刊》,8,4,頁3-11。
古允文(1996),〈新加坡的福利資本主義體制-商品化觀點的探討〉,《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2期。
林萬億(2011),〈再論社會住宅〉,《愛心世界季刊》,2011冬季號015期。
江宜樺(2003),〈擺盪在啟蒙與後現代之間-評John Gray著,蔡英文譯《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頁239-247。
辛年豐(2016),〈誰的社會?誰的住宅?適足居住權的落實與制度建構的省思(下)〉,《人權會訊》,119期,頁50-56。
李震山(2000),〈論人民要求政府公開資訊之權利與落實〉,《月旦法學雜誌》,第62期,頁36-38。
林佳和(2012),〈真的有國際人權法指涉的普世人權?政治哲學世界公民主義(Kosmopolitismus)與特殊公民主義(Partikularismus)論戰下的人權圖像落差〉,《臺灣國際法季刊》,9卷4期,頁115-145。
李仁淼(2013),〈都市更新與正當法律程序-大法官釋字第七○九號解釋評析〉,《臺灣法學雜誌》,第二三五期。
李建良(2006),〈人性何在?尊嚴何價?樂生人權的憲法重量〉,《台灣法學雜誌》。第86期,頁1-5。
李建良(2013),〈都市更新的正當行政程序(上)-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4期,頁44-72。
李建良(2013),〈都市更新的正當行政程序(中)-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8期,頁29-46。
李建良(2013),〈都市更新的正當行政程序(下)-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9期,頁57-77。
林宗弘(2008),〈災後重建的政治:中國512地震與臺灣921地震的比較〉,《台灣社會期刊》,50。
林明鏘(2013),〈都市更新之公共利益-兼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七○九號解釋〉,《臺灣法學雜誌》,第二二七期。
許宗力(2002),〈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利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頁 72-80。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第三講:基本權主體〉,《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頁80-88。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第四講:基本權利對國家權力的拘束〉,《月旦法學教室》,第7期,頁87-94。
許宗力(2014),〈2013憲法回顧〉,《台大法學論叢》,第43卷,特刊,頁1031-1074。
許宗力(2015),〈最低生存保障與立法程序審查-簡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Hartz IV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38期。
陳正根(2008),〈從警察與秩序法之觀點探討遊民之問題〉,《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4期。
陳志民(2007),〈當強制徵收成為政府補貼?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Kelo v. City of New London案之評析〉,《中原財經法學》,第19期,頁1-57。
陳怡伶(2013),〈台灣的住宅體系:自由市場和住宅商品化下的居住危機〉,收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出版,《第五屆發展研究年會論文集-發展:危機與安全》,頁220-239。
陳愛娥(1996),〈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臺大法學論叢》,26卷2期,頁121-141。
黃昭元(2004),〈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台大法學論叢》,33卷3期,頁45-148。
黃舒芃(2006),〈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第十六期,頁1-43。
黃舒芃(2010),〈違憲審查中之立法形成空間〉,《月旦法學雜誌》,第185期,頁39-51。
黃麗玲(2015),〈「違章建築社區」的再思考〉,《全國律師》,2015年1月號。
張文貞(2008),〈演進中的法:一般性意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的權威解釋〉,《台灣人權學刊》,1卷2期,頁25-43。
張桐銳(1995),〈從「判斷餘地」理論談司法審查的界限〉,《憲政時代》,第20卷第3期,頁69-79。
張桐銳(2011),〈論憲法上之最低生存保障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第123期,頁121-191。
雷文玫(2003),〈低收入社會救助給付與設籍限制之違憲審查-Saenz v. Roe一案判決之分析〉,《歐美研究》,33卷3期,頁413-459。
翁燕菁(2013),〈《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黯然登場-大法官釋字七〇九號與經社權利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218期,頁239-246。
翁燕菁(2015),〈適足居住權之可裁判性-初探國際人權法及其實踐〉,全國律師月刊,2015年1月號,頁4-17。
楊重信(2011),〈居住正義的真諦〉,《玉山週報》,10 8期。
詹鎮榮(2004),〈居住自由〉,《法學講座》,第30期,頁14-17。
廖福特(2012),〈台灣與聯合國兩人權公約接軌之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0期,頁20-24
廖義男(2015),〈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之權利救濟功能〉,《法令月刊》,66:6,頁1-15。
蔡宗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頁99-102。
蔡志揚(2013),〈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正當程序之制度建構-以釋字第七○九號解釋為中心〉,《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六期。
蔡維音(2006),〈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成大法學》,第11期,頁31-74。
蔡震榮(2004),〈金錢給付義務與限制出境之探討〉,《律師雜誌》,第303期,頁24-42。
孫迺翊(2012),〈社會給付權利之憲法保障與社會政策之形成空間: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關於年金財產權保障及最低生存權保障之判決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2期,頁445-516。
謝博明(2012),〈居住正義之實現?我國住宅政策與住宅法之探討〉,《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1(1),頁74-83。
蕭淑芬(1999),〈從日本行政程序法之制定談法治國家原理之發展與人權保障(下)-兼論生存權之程序保障的可能性〉,《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4卷,頁109-122。
蕭淑芬(2003),〈論基本權核心概念之規範-一個比較法學的觀察〉,《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9期,頁1-26。
蕭淑芬(2009),〈「新興人權」之保障與發展初探-我國與日本之比較〉,《中研院法學期刊》,第4期,頁207-231。
研討會論文
林明昕(2013),〈基本國策之規範效力及其對社會正義之影響〉,全球架構下的台灣發展:典範與挑戰-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制度實踐研究計畫第一年度研討會,行政院科技部(主辦),台北。
許宗力(2013),〈憲法法院與社會正義之實踐〉,全球架構下的臺灣發展:典範與挑戰-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制度實踐研究計畫第一年度研討會,行政院國科會(主辦),台北。
黃昭元(2014),〈大法官解釋適用比例原則的再檢討〉,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一○三年度學術研討會。司法院(主辦),台北。
黃昭元(2015),〈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憲法解釋〉,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一○四年度學術研討會-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司法院(主辦),台北。
黃丞儀(2014),〈比例原則與社會經濟權利的實踐〉,發表於第十四屆行政法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公法學研究中心(主辦),台北。
黃舒芃(2014),〈比例原則之解釋方法〉,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一○三年度學術研討會。司法院(主辦),台北。
黃舒芃(2015),〈國際及區域人權公約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兼評司法院釋憲實務對國際及區域人權公約之看待與引用方式〉,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一○四年度學術研討會-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司法院(主辦),台北。
張文貞(2009),〈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台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台灣法學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台灣法學會(主辦),台北。
張文貞(2015),〈國際人權公約與憲法解釋:匯流的模式、功能及台灣實踐〉,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一○四年度學術研討會-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司法院(主辦),台北。
徐揮彥(2014),〈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公約於我國之實施:以大法官釋字第709號為中心〉,發表於:聯合國兩人權公約之論證與實踐研討會,東吳大學法律系(主辦),台北。
郭明政(2003),〈社會法治國的司法建構-第六屆大法官解釋中與社會安全法制相關解釋之分析〉,第三屆行政法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灣大學法學院(主辦),台北。
溫揚彥、曾明遜(2012),〈從居住正義論臺灣社會住宅政策實施〉,收於:2011年住宅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光碟片,花蓮:東華大學。
蔡家祺(2010),〈政府強制原住民遷村造成的人權問題-以《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為分析〉,環境倫理與民主治理-《人權與民主》教學成果年度發表會會議論文。
傅玲靜(2015),〈行政裁量、判斷餘地與計畫形成自由-以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757號判決為例〉,104年度雙北訴願實務研討會,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主辦),新北。
葉俊榮(2015),〈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與司法審查:雙重制約下的對話司法〉,頁9,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一○四年度學術研討會-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司法院(主辦),台北。
學位論文
方歆婷(2012),〈打造現代都市獵場-三鶯部落爭取居住權的漫漫長路〉,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就所碩士論文。
李怡俐(2005),〈憲法修改的公民審議機制〉,國立台灣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萍(1991),〈概括基本權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宗憲(2003),《憲法上人民最低生存權的性質與司法保障-我國與日本學說及司法判決(大法官釋憲)見解的檢討》,頁95-102,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紀璇(2015),〈從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論我國之居住權保障-以都市更新條例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洪崇啟(2011),〈都市更新安置計畫之研究-以高雄市林投里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念儂(2016),〈轉型社會中的社會權保障:南非與台灣的憲法解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楚婷(2015),〈立法形成空間的反思與再界定-從審查密度理論之檢討談起〉,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黃鼎馨(2008),〈「給付」抑或「不給付」?-從憲法受益權/社會權保障功能論社會救助給付行政之目的及正當程序〉,東吳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俞安(2012),〈從規劃者觀點看災後重建規劃過程中的災民參與:以莫拉克颱風災後永久屋規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楊宜靜(2015),〈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司法中介與權利折衝:公有地上非正式住區拆遷的治理與抵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菀婷(2010),〈論憲法第二十二條之解釋與適用-兼論其對新興基本權之適用〉,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榮(1985),〈行政裁量與司法審查〉,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聖霖(2014),〈受刑人權利之探討-以居住環境權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報紙
黃丞儀(2013),〈畫龍不點睛的大法官解釋〉,2013年05月02日,蘋果日報論壇版。
政府相關文書、報告
立法院第9屆第1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16),院總第447號政府委員提案第15541、18346、18376、18643號之1中委員尤美女等23人提案。
內政部(2014),〈社會住宅中長期推動方案暨第一期實施計畫〉,103年1月6日院臺建字第1020079079號函核定。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2008),《內政部營建署 97 年度「最低居住水準訂定與實施作業」委託專業服務案總結報告書》。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1946),《國民大會實錄》。
曾智敏、紀俊輝(2015),《以市地重劃方式開發舊都市更新地區兼顧原住戶安置之探討—以「體二用地」為例》,台中市政府地政局重劃科,104年度自行研究發展案件計畫報告。
鄭麗珍、張宏哲(2004),《遊民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報告。
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與法務部(2013),《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初次報告》。
網路資源
巢運網站。網址:http://housingov.blogspot.tw/
林宗弘(2016),〈被壓垮在倒塌房子裡的年輕世代〉,新新聞報導文章,2016年2月17日,載於: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60217152652KCG
官曉薇(2015),〈人權真的會改變我們的處境嗎?淺談人權社會學〉,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載於:http://pnn.pts.org.tw/main/2015/07/27/%E4%BA%BA%E6%AC%8A%E7%9C%9F%E7%9A%84%E6%9C%83%E6%94%B9%E8%AE%8A%E6%88%91%E5%80%91%E7%9A%84%E8%99%95%E5%A2%83%E5%97%8E%EF%BC%9F%E6%B7%BA%E8%AB%87%E4%BA%BA%E6%AC%8A%E7%A4%BE%E6%9C%83%E5%AD%B8/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5),統計資訊-各國住宅基本資訊_2015.3.18更新,取用網址: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93.html
楊芬瑩(2016),〈2020年美國真的不再有遊民了嗎?〉,報導者,取用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0-zero-homeless-usa
廖福特,《2011台灣人權報告:兩公約民間社團影子報告》導讀,取用網址:http://www.tahr.org.tw/node/1067#sthash.ZDoVoPMp.dpuf
台權會網頁,反迫遷連線2013.10.07記者會新聞稿,世界人居日:台灣居住權已死,http://www.tahr.org.tw/node/1296
詹順貴(2013),大法官會議釋字第709號解釋文的說明與回應,http://thomas0126.blogspot.tw/2013/04/709.html
溫麗圜(2016),〈居住為何是基本人權?〉,獨立評論@天下,取用網址: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642
外文部分
壹、日文部分
專書
中村睦男、永井憲一(1989),《生存権・教育権》,京都:法律文化社。
早川和男(1997),《居住福祉》,岩波書店:東京。
芦部信喜,高橋和之補訂(2015),《憲法》,第六版,東京:岩波書店。
武川政吾等,《居住福祉學》,東京:有斐閣。
菊池馨實(2015),《社會保障法》,有斐閣:東京。
熊野勝之編著(1997),《奪われた居住の権利-阪神大震災と国際人権規約》,東京:エピック。
書之篇章
坂本重雄(2001),〈居住の権利と住宅保障法〉,收於:日本社会保障法学会編,《講座・社会保障 法第5巻・住居保障法・公的扶助法》,京都:法律文化社。
阿部浩己(2006),〈人間の権利としての『居住権』-国際法の視座-〉,收於:早川和男・吉田邦彦・岡本祥浩編,《居住福祉研究叢書第1巻 居住福祉学の構築》,東京:信山社。
熊野勝之(2007),〈居住福祉における強制立退きの位置〉,收於:早川和男・吉田邦彦・岡本祥浩編,《居住福祉研究叢書第2巻 ホームレス・強制立退きと居住福祉》,東京:信山社。
期刊論文
山下慎一,(2015),〈生活保護基準の設定に対する法的コントロール〉,《季刊社会保障研究》,50.4。
内藤光博(2001),〈「居住の権利」研究序説〉,《専修大学法学研究所紀要》,24号(坂本茂雄先生追悼号),頁50–62。
內藤光博(2011),「居住の権利」に関する憲法学的考察-公園内居住者(ホームレス)強制立退き事件大阪高裁判決 [2010.2.18]を素材として,専修法学論集(111),頁97-122。
常岡孝好(2014),〈生活保護基準改定の合理性と必要即応の原則に基づく特別基準設定新政権-須藤裁判官の意見を踏まえて(一)(二・完)〉,《自治研究》,90巻2号。
豊島明子(2013),〈行政立法の裁量統制手法の展開-老齢加算廃止訴訟・福岡事件最高裁判決を念頭に〉,《法律時報》,85巻2号。
豊島明子(2013),〈生活保護基準の改定と行政裁量の統制手法〉,《法と民主主義》,475号。
貳、英文部分
專書
Alexy, R. (2002).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tt, R. G., Stone, M. E., & Hartman, C. W. (2006). A right to housing: Foundation for a new social agenda.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Cantillon, B., Verschueren, H., & Ploscar, P. (2012).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EU: Interactions between law and policy. Cambridge: Intersentia.
Coleman, J. L. (1988). Markets, morals, and the la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ling, J. F., & Ronald, R. (n.d.). Housing in East Asia: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llenges.
Hartman, C. W. (1983). America's housing crisis: What is to be done?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Holmes, S., & Sunstein, C. R. (1999). The cost of rights: Why liberty depends on taxes. New York: W.W. Norton.
Jackson, V. C., & Tushnet, M. V. (2014).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Klatt, M., & Meister, M. (2012). The co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portionalit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ckie, S. (1992). From housing needs to housing rights: An analysis of the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 unde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London: The Programme.
Leckie, S. (ed.) (2003). 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housing right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Leckie, S. (1992). Housing, land, and pro-perty restitution rights of refugees and displaced persons: laws, cases, and materia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ebenberg, S. (2010). Socio-economic rights: Adjudication under a transformative constitution. Claremont: Juta.
O’Mahony, L. F., & Sweeney, J. A. (2011). The idea of home in law: Displacement and dispossession. Farnham, Surrey: Ashgate Pub.
Rosenberg, G. N. (2008). The hollow hope: Can courts bring about social chan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einer, H. J., & Alston, P. (1996).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context: Law, politics, morals: Text and material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unstein, C. R. (1997). Free markets and social jus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unstein, C. R. (2001). Designing democracy: What constitutions do.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shnet, M. V. (2008). Weak courts, strong rights: Judicial review and social welfare rights in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lzer, Michael (1983). Spheres of Justice: A Defense 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 N.Y.: Basic Books Inc Press.
Young, K. G. (2012). Constitu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ng, W., Thio, L., Tan, K., & Yeh, J. (n.d.). Constitutionalism in Asia: Cases and materials.
書之篇章
A Eide. (2006).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s Human Rights, in RP Claude and BH Weston, (eds), Human Rights in the World Community: Issues and Action, 3rd edn,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McCrudden, C. (1993), Written Constitutions and negative Rights: Some Comments on Professor Currie, in Hart, V., & Stimson, S. C. Writing a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written constitution.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Fulbright Commission, London.
期刊論文
Adams, K. D. (2009). Do We Need a Right to Housing?. Nevada Law Journal: Vol. 9: Iss. 2, Article 3.
Alexander, L. T. (2015). Occupying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Housing, 94 Neb. L. Rev. 245.
Barber, R. J. (2008). Protecting the Right to Housing in the Aftermath of Natural Disaster: Standards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20(3) Int J Refugee Law 432.
Bilchitz, D. (2003). Placing Basic Needs at the Centre of Socio-Economic Rights Jurisprudence, 4 ESR Rev 1.
Casper, G. (1989), Changing Concepts of Constitutionalism: 18th to 20th Century, 1989 Sup. Ct. Rev. 311
Cross, F. R. (2001). The Error of Positive Rights, 48 UCLA L. REV. 857.
Kenna P. (2005). Housing Rights - The New Benchmarks for Housing Policy in Europe?, 37 Urb Law. 87
Posner, R. (1996). The Cost of Rights: 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 A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32 TULSA L. J. 1.
Sachs, A. (2000). 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Can They be Made Justiciable?,53 SMU L. R. 1381.
Scheppele, K. L. (2003), A Realpolitik Defence of social rights, 84 Tex. L. Rev. 1921.
Scott, C. & Alston, P. (2000). Adjudicating Constitutional Priorities in a Transnational Context: A Comment on Soobramoney’s Legacy and Grootboom’s Promise. 16 SAJHR 206.
Silverman, D. P. (1970). A Pledge Unredeemed: The Housing Crisis in Weimar Germany. CCC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3(1-2).
Randall,W. S. (1979). Housing Courts and Housing Justice: An Overview, 17 Urb. L. Ann. 3.
Young, K. G. (2008). The Minimum Cor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33 YALE J. INTL. LAW 113.
Wessen, M. (2004). Grootboom and Beyond: Assessing the Socio-Economic Jurisprudence of the South African Constitutional Court, 20 SAJHR 284.
研討會或其他論文
Ellickson, R. C. (1992). The Untenable Case for an Unconditional Right to Shelter. Faculty Scholarship Series. Paper 459. 32. Available on http://digitalcommons.law.yale.edu/fss_papers/459 (last visited: 2016/5/1)
Huang, Cheng-yi (2016). Judicial Deference in New Democracies, paper presented at Second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Administrative Law, Yale Law School: Yale Law School, 2016-04-29~2016-05-01.
國際組織文件
COHRE (2009), Leading Cases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Summaries, Working Paper No.7 (Geneva: COHRE).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resolution 1993/77.
Report of Habita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Settlements, Vancouver, 31 May - 11 June 1976 (A/CONF.70/15).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Human Settlements on the work of its eleventh session, Addendum (A/43/8/Add.1).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io de Janeiro, 3-14 June 1992, Vol. I (A/CONF. 151/26/Rev. 1 (vol. I).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ettlements (Habitat II) (A/CONF. 165/14).
UN Habitat (2014), The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 Fact Sheet No. 21/Rev. 1.
網路資源
Opening Doors計畫網站:https://www.usich.gov/opening-doors
聯合國條約網站:http://treaties.un.org
參、德文部分
Alexy, R. (2000). Verfassungsrecht und einfaches Recht, VVDStRL 61.
Borowski, Martin. (1998). Grundrechte als Prinzipien.
Eichenhofer, Eberhard (2012), Sozialrecht (8. Aufl.), Mohr Siebeck.
柏林租屋人組織(Berliner Mieterverein),租屋雜誌(MieterMagazin),1+2/08,線上版取用網址:http://www.berliner-mieterverein.de/magazin/online/mm0108/010823.htm
相關法條:
相關判解: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陳冠瑋,憲法上居住權之建構與實現-以司法審查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16年08月。
返回功能列
1.第一章 緒論(128 點)
2.第二章 權利存在之選擇:憲法上居住權之意義 第一節 「居住」受憲法保障之正當性(52 點)
3.第二章 權利存在之選擇:憲法上居住權之意義 第二節 居住作為權利?(52 點)
4.第二章 權利存在之選擇:憲法上居住權之意義 第三節 居住作為憲法上權利?(124 點)
5.第二章 權利存在之選擇:憲法上居住權之意義 第四節 小結:權利存在係「選擇」(4 點)
6.第三章 憲法上居住權是否存在於我國?第一節 基礎體質:社會憲法(28 點)
7.第三章 憲法上居住權是否存在於我國?第二節 轉捩點?:兩公約之施行與憲法解釋之互動(76 點)
8.第三章 憲法上居住權是否存在於我國?第三節 三權實踐之蹤跡(76 點)
9.第三章 憲法上居住權是否存在於我國?第四節 小結:難謂存在的憲法上居住權(8 點)
10.第四章 建構我國憲法上居住權 第一節 是否/如何建構我國憲法上居住權(32 點)
11.第四章 建構我國憲法上居住權 第二節 居住權於我國憲法之立足點(52 點)
12.第四章 建構我國憲法上居住權 第三節 居住權作為憲法上基本權(84 點)
13.第四章 建構我國憲法上居住權 第四節 居住權之基本權衝突(16 點)
14.第四章 建構我國憲法上居住權 第五節 小結(12 點)
15.第五章 權利實現之難題:居住權之司法審查 第一節 居住權是否具有可裁判性?(20 點)
16.第五章 權利實現之難題:居住權之司法審查 第二節 居住權司法審查之困境(20 點)
17.第五章 權利實現之難題:居住權之司法審查 第三節 相關司法審查模式之比較法觀察(84 點)
18.第五章 權利實現之難題:居住權之司法審查 第四節 我國居住權司法審查模式之嘗試(112 點)
19.第五章 權利實現之難題:居住權之司法審查 第五節 小結(8 點)
20.第六章 結論(24 點)